■ 仝雄成
技术浪潮奔涌之下,唯有创新编辑理念,方能在变革中守住专业价值高地。
在人工智能重塑传媒业态的今天,传统报业编辑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山西经济日报社的编辑,我们身处这场变革的中心,既应对着时效性压力与内容同质化的困局,也迎来了技术赋能带来的效率革命与表达创新。全国各地主流媒体的实践表明,编辑创新已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核心驱动力,正通过技术赋能、采编联动与表达革新,构建起新型主流媒体的竞争壁垒。
一、技术赋能:重塑编辑生产全流程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革命性姿态嵌入编辑生产的全链条,对编辑工作的赋能呈现多维延伸:
信息采集端:无人机、智能传感器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实现即时数据捕获,为编辑提供一手素材;
内容生成端:《山西日报》客户端接入DeepSeek大模型推出的“山药蛋”智能助手,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承担网民话题分析、采访素材整合等基础工作,成为编辑团队的“AI搭子”;
视觉呈现端:山西经济日报社已组建专业AI创作小组,尝试“实景+AI”技术复原历史场景,推出山西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AI于成龙》,在保留真实性的基础上赋予艺术想象力,实现破圈传播。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其双刃剑效应,真实性与权威性危机构成了新媒体时代编辑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信息爆炸且传播速度极快的环境下,核实事实、查证信源的传统编辑流程遭遇巨大压力。
此外,内容同质化与创新困境是编辑面临的第二重挑战。传统媒体的编辑部门长期形成的“模板化写作”习惯,在数字时代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千篇一律。尽管AI在提升效率方面成效显著,但其局限性同样明显:它无法理解社会语境中的微妙差异,难以判断内容的适当性与真实性,更缺乏人类编辑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能力。
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做新闻真实性的最终防线。在AI生成内容泛滥的时代,编辑的事实核查职能非但不应削弱,反而需要战略性强化。这要求编辑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AI生成内容实施100%人工核查;同时强化深度报道能力,通过实地调查弥补二手信息的局限性。
二、采编联动:多维协作的内容生产创新
媒体融合的本质是内容生产关系的重构。山西经济日报的实践表明,记者与编辑的深度协作催生了全新的内容形态与生产模式,突破了传统媒体“新瓶装旧酒”的融合困境。
2022年8月,《山西经济日报》关于跨界纪录片创作的决策,成为检验记者与编辑联动创新的重要契机。报社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乡村振兴·山西样本”两大系列为抓手,组建了完全由报社内部人员构成的“老中青”拍摄团队。这一过程中,文字记者与编辑经历了从“文字匠”到“影像叙事者”的艰难蜕变,而二者的协作方式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复杂度。
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纸媒的文字优势转化为视听语言。为解决这一难题,报社创新性地建立了“记者驻村—编辑策研”双轨协作机制:
记者前线工作:记者团队驻村采集第一手素材,深入挖掘村落历史文脉与人文故事。
编辑后端支持:编辑团队则扮演“叙事架构师”角色,将记者采集的碎片化素材转化为完整的影像叙事框架。
不仅如此,记者与编辑的联动创新进一步延伸到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了新闻价值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在2024年“太原网约车天价费用”舆情事件中,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太原市交通执法队核实信息,编辑团队则同步制作系列辟谣短视频,通过多平台精准推送,有效遏制了不实信息的传播。这一过程中,记者充分发挥了其在调查取证领域的专业优势,编辑则运用可视化表达与分渠道传播技巧,二者的无缝衔接使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压舱石”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这些实践印证了一点:媒体机构需设立全媒体指挥中心,通过系统化选题规划与资源调配,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发布”。对《山西经济日报》而言,在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要摒弃固化的思维模式,加强对新闻事件的独立思考,让报纸内容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
三、表达革新:重建编辑话语影响力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专业媒体的话语权遭遇前所未有的解构危机。社交媒体平台上,“草根评论者”“行业达人”凭借其针对性、生活化的表达迅速崛起,成为经济信息传播的“新意见领袖”。在微传播语境下,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而是积极寻求对信息生产、传播过程的参与权和主导权。这种传播民主化趋势稀释了专业编辑的话语权威,迫使编辑角色从“新闻领导者”向“新闻服务者”转变。
尤其在经济报道领域,经济新闻的专业门槛常导致“曲高和寡”,当技术红利覆盖基础生产能力,内容的专业深度与情感温度便成为编辑价值的试金石,而表达革新的首要突破,在于实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辩证统一。
2025年山西经济日报社推出的“山西传统村落图鉴”H5产品,将篇幅达55万字的文字资料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地图,其用户平均留存时间达传统图文页面的4倍以上。技术迭代倒逼编辑能力重构——从单一文字加工转向多媒体叙事能力,从版面思维转向场景化传播思维。编辑若不能掌握“技术语言”,将难以在融合传播链中发挥核心作用。
全媒体时代的经济报道需突破单一文字载体,构建多媒介协同的立体传播网络。山西经济日报社的实践揭示了三大融合方向:
叙事融合:借鉴央视《县委书记风采》的“故事化表达”,将经济事件转化为冲突—解决型叙事。
技术融合:2025年,山西经济日报社推出的“山西传统村落图鉴”H5产品,将550个传统村落的地理信息、文化特色、保护现状集成于可交互数字地图,使用户可直观对比不同村落特点。这种沉浸式信息呈现使专业数据获得大众化解读。
文体融合:打破消息、通讯、评论的界限,在《山西优势有望造就“中国价格”》一文中,山西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巩国强将股市波动、政策分析、企业案例交织成“经济散文体”,既保持专业深度又增强可读性。该作品获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优秀奖。
此外,编辑话语重塑需在保持专业性的前提下拥抱网感表达。山西经济日报社探索出三条路径:一是修辞活化,用“煤炭过山车”“房价坐火箭”等比喻增强画面感;二是吸纳民间话语,如在农产品价格报道中引用农民“菜价跳得人心慌”等鲜活表达;三是节奏控制,通过排比句、短段落提升阅读流畅度。值得注意的是,网感表达不等于低俗化,新闻始终是对专业主义的坚守,编辑要在创新中守护经济报道的准确性。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