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1
这个夏天,科技新闻与天气一样热,从太空到海底到大地,各类有关科技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的新闻层出不穷。
图源:视觉中国
有十分高精尖的“上天入地”新闻:“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万米深潜测试;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一箭七星”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对月壤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也有接地气的实用科技: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山东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顺利贯通;渝昆高铁首座超20公里特长隧道贯通;中国医生救回“身首离断”患者,团队创新性地应用了“卫星钢板”固定技术,这一技术应用在此类极端病例中尚属首创……
还有上了热搜,大家喜闻乐见的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队伍、500余名机器人运动员参赛。运动会上,各类型、高矮胖瘦机器人参加了26个赛项487场赛事的角逐,赛跑、跳高、五人制足球、自由博击、乒乓球,如果不看脸光看项目,人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人类运动会。
虽然比赛过程中仍然笑料不断,比如跑着跑着机器人头部突然飞了,打着打着忽然机器人挥拳向裁判,但是比起半年前同样在北京举行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进步不止是肉眼可见。比如在运动会上,宇树机器人以6分34秒40跑完1500米,速度超过了许多非专业人士。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专访了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他说:机器人AI技术进步非常快。半年前说机器人可以打格斗比赛,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觉得至少要等一两年时间,实际上几个月就做出来了。
还真的如此。科技的进步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当突破0到1的那一步后,这种技术的跃迁甚至是业内人都惊叹。CEO王兴兴直言:“当机器人速度超过人类极限时,工业场景的革命才真正开始。”这不是简单的机械进步,而是重新定义生产力边界的宣言。
单个的科技新闻容易让人忽略,但将各类科技新闻放在一起看,我们会发现:中国科技正在大踏步地往前进。荷兰五人制机器人足球比赛团队成员说,中国参赛队伍的技术水平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认为,即便中国目前尚未成为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者,也正以极快的速度向该目标迈进。”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追赶后,当今中国的科技发展,足以用上“跃迁”二字。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科技发展成果进行了浓缩式的学习与赶超,终于在这个科技新浪潮中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科技地位,并在某些领域站在了世界前列。
图源:视觉中国
2
科幻小说中,经常用跃迁来形容飞行器实现空间跳跃,或者是大跨度、超越目前常规想象的宇宙迁移。比如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就直接用“跃迁”一词做了书名,讲述地球文明在未来世界中,通过技术跃迁实现了跨越星际的能力。其它许多科幻作家都曾将“跃迁”这个词汇用于书名,遑论文内。因为这个词,实在是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最贴切不过的描述,特别是现代科技,较之工业革命之前,往往会呈现出几何级的发展与变革。
与此同时,新科技也越来越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当高精尖的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走向一定是进入普遍百姓的生活。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技术将会从高端走向普及,生产成本会不断降低,直至百姓能够承受得起。
比如这次的机器人运动会,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展示全球科技成果,是各国机器人之间的比拼,拼AI技术、拼算力、拼制造业,但实际上,这些科技产品发展到最后,一定是与民用相关。
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应用就是进入生产生活。大家都希望机器人去帮助人干各种活,特别是能去危险的生产场景;还有近两年来关注度极高的生活保姆机器人到底几时能进入家庭,虽然行业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许多研发人员对此都抱很大的乐观态度。因为它已经在一些细节、部分领域实现了使用功能,比如科研教育、服务展示、简单工业应用。
更重要的是,我国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高端科技层面,甚至让这些产品实现了量产,并整体拉低了全球价格,让普通人受益。
今年以来,许多普通人,特别是老年人都瞄上了一款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2025年被视为外骨骼机器人消费场景应用的元年,节假日时,泰山、黄山等国内山岳型景区出现了外骨骼机器人租赁服务,单次费用约百元,吸引了大量中老年游客。今年3月,杭州程天科技在购物平台上架了一款售价为2599元的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面向个人用户销售。产品上线不过15秒,几百台现货就售罄。研发者说,只是试水市场反应,没想到竟然如此火爆,可见需求前景的旺盛和广阔。
其实,这些都只是机器人在未来应用场景的一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机器文明会越来越多地进入生活。
图源:视觉中国
3
这也是发展高科技的意义。我们生活中许多小细节、小发明、小创新,最早都来自于载人航天技术带来的转化,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测算,平均每向航天领域投入1元钱,就能在广大的市场中获得相当于7-12元的产出。
比如医院里的重症监护病房,就是航天科技在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病房中的各种设备,如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血液分析仪等,在上世纪60年代是用来监测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
一碗方便面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脱水菜;时髦的运动鞋,其“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术源自航天服……
上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带动了美国计算机、超高强度材料和耐高温材料等领域的一大批新兴科技工业群体的出现,其派生出来的上千种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上世纪后20年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如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比如太空莲早已培育出了多个品种的观赏莲和高产食用莲;太空小麦长势更旺,麦穗更长,结穗更多,并有较强的抗赤霉病能力;太空蚕也投入了生产,蚕丝被做成了衣被……
这些创新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与努力。只有这样的科学家精神,才能这样孜孜不倦地持续研究,最终让人类享用科技的成果。
一项项科技攻关,一项项付诸生产。高精尖的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普通人也能为科技研发助力。前不久,一位71岁的老人,带着一束自己在老家山东淄博沂源县河边采集的疑似野生稻植株,来到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请专家鉴定是否是野生的原始旱稻。虽然最终鉴定结果这株植株并非野生稻,但它的耐旱特性仍让科研人员看到了潜力。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洪山实验室的研究团队表示,“如果能从中挖掘到现有水稻品种所不具备的优良基因,对于育种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科研进度可能也会更快一些”,这株样本将启动杂交实验,测试其与水稻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一束植株寄托着平凡老人对科研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