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操控机器人炒菜。平谷区委宣传部供图
机器人炒制的酸辣土豆丝。
本报记者 朱松梅
首届中国炒菜机器人大赛昨天在平谷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机器人亮相,其中30家大展身手,现场制作了酸辣土豆丝、宫保鸡丁等国民家常菜。
AI大厨收获食客认可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平谷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一楼展厅,辛辣鲜甜的味道扑面而来,30家炒菜机器人忙得热火朝天。
酸辣土豆丝是道国民家常菜,也是机器人比拼的第一关。记者看到,一家炒菜机旁围拢着不少人,设定程序后,机器自动向炒锅中添加花生油、切好的土豆丝、辣椒及盐、醋。3分钟过去,4公斤的酸辣土豆丝就出锅了。
不远处,一台迷你机器人也在忙活,它一次只炒一盘,适合家庭使用,炒菜时锅盖关闭,能减少油烟。这里也有能制作团餐的巨无霸机器人,一次能炒250公斤菜肴。
AI厨师手艺如何?除了专业评委打分,现场的市民游客都能拿着餐具尝一尝。“居然有锅气!”一位市民品尝后颇感惊讶。另一位评价:“比不上好的厨师,但算不错了。”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比赛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标准菜包挑战赛,用同样的食材烹制宫保鸡丁、酸辣土豆丝,主要考验对火候、时间的把握和料包投放比例等基本功;第二部分是创意菜挑战赛,须运用平谷大桃、红薯等本地特色食材,既考验机器人的高效运作能力,也考察地方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术的巧妙融合。
资深厨师转型机器人“军师”
听说机器人来平谷比拼厨艺,在金海湖镇开农家乐的徐女士一大早就赶了过来,拿着碗筷一家家试吃。“我们一换厨师,客人就说口味变了。”她对炒菜机器人很感兴趣。
随着人工智能风潮“吹”进餐饮业,大厨们面临不小的挑战。比赛现场,记者注意到一位头戴厨师帽的师傅,这位蔡雪强师傅曾是粤菜厨师,在酒店干了20年,如今专职教机器人炒菜。
“很多人认为,机器代替人工之后,会让菜肴丢掉‘锅气’,其实并不是这样。”蔡雪强介绍,炒菜机器人的温度能迅速达到260℃,把食材香气逼出来,还能控制炒制时间,让叶菜保持青绿。
五年前,蔡雪强进入一家科技公司。同一道菜,他操作机器人反复炒,一点点改进味道,机器人学到了他七八成的手艺。“机器人现在无法做出宴会菜品,但做普通的炒菜、团餐肯定没问题。”
“炒菜机器人行业才刚起步,发展得很快,空间很大。刚才我看到有一家机器人可以和DeepSeek交互,有的还实现了自动投料。”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经销商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王轶民说,在团餐、中央厨房等企业,炒菜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有望逐步提升,家用全自动炒菜机器人也将走进寻常百姓家。
王轶民认为,所有炒菜机器人的背后,都有厨师在做菜品研发,将特色菜做标准化处理。“厨师和炒菜机器人,各有各的赛道,不会是谁取代谁的关系,而是共同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平谷规划建炒菜机器人园区
近年来,食品产业正逐步成为平谷区支柱产业,目前已落地康安利丰、紫兴园、中粮肉食、圃美多、西贝、千喜鹤等51家中央厨房上下游企业。“中央厨房+炒菜机器人”模式可实现集中采购、标准化制作,降低单店损耗,对于超大城市保供有很大意义。
眼下,平谷区的发展聚焦“农业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休闲新时尚”,为发展食品产业奠定良好基础。“我们要深化合作,完善标准体系,加速技术迭代,推动炒菜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让平谷成为科技大厨的集成地、成长地。”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介绍,平谷将依托首都物流高地,推动智能烹饪设备在平谷全场景应用,共享中央厨房与休闲文旅、健康养生、校园食堂、社区服务深度融合。
接下来,平谷将规划建设炒菜机器人园区,联合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建立世界炒菜机器人研究院,推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招引相关企业入驻,加速传统厨房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制造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