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外媒直言:中国首次载人登月或更快,美国纸上优势,问题出在哪?
创始人
2025-08-21 23:01:47
0

到2025年,中国航天领域已经接连取得了重要突破,且这些成就几乎都发生在同一时间段内。从梦舟飞船的逃逸测试,到揽月着陆器的验证,再到长征十号火箭的成功系留点火试验,三大核心系统的进展为中国航天注入了强大动力,令外媒的目光迅速转向中国。国际社会开始警觉:中国的首次载人登月可能会比美国更快实现。虽然美国方面表面上保持冷静,宣称并不急于此事,但事实上,他们内心却已产生了不少不安。 这场太空竞赛的主角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踏实稳健、步步为营的中国,另一方面是屡次延期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这让外界纷纷猜测,究竟谁能率先完成这一历史性壮举?中国能否抢在美国之前实现载人登月?美国所谓的“纸面优势”到底能撑多久?

长征十号火箭的突破,无疑是一次技术上的飞跃。在这次系留点火试验中,7台发动机同时启动,产生的推力接近千吨。测试涵盖了额定工况和高工况下的并联工作能力,测试规模空前,结果令人振奋,数据完整,系统稳定。这不仅是对火箭技术的验证,更是对未来登月任务的信心保障,因为这些发动机肩负着将梦舟飞船和揽月着陆器送上太空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此次成功的试验为中国登月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外界往往只看到长征十号的登月应用,却忽视了它的双重设计理念。除了专为登月设计的三级火箭版本,长征十号还有一个“可回收”经济适用型——长征十号甲。这个型号的火箭一子级可以重复使用,未来有望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F,成为中国空间站的主要运输工具。

梦舟飞船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这款新一代飞船不仅可重复使用,还具备更强的安全性和任务适应性。在近地轨道模式下,它能够搭载7名宇航员,是现有神舟飞船三人容量的两倍多。而当飞船进入环月轨道时,它可搭载3名宇航员完成往返任务。这种能力为中国未来的空间站计划和登月任务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从飞船到着陆器,再到火箭,中国的“登月三件套”已基本完成关键试验。揽月月面着陆器不仅能将航天员从月球轨道运输至月面,还能够携带月球车及科学设备,成为登陆后宇航员的“月球之家”。在测试中,着陆器的起飞和着陆环节表现稳定,为未来的人员驻留打下了基础。 2025年,中国在航天领域连续突破三项关键技术,使得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逐步呈现出清晰的全貌。从送人上太空到顺利降落月球,再到安全返回地球,每一个环节的技术可行性已经得到了验证。这不仅代表着中国航天的技术进步,也表明中国已步入深空探索的快车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虽然起初计划是2024年登月,但在多次推迟之后,2026年和2027年成为新的目标。然而,最为关键的月球着陆器至今未有明确的交付时间,外界开始质疑美国是否能按时完成任务。美国面临的困境源于其技术路线和执行策略的复杂性。阿尔忒弥斯计划选择了许多全新的方案,如太空推进剂加注、超大运输火箭以及商业机构的参与。这些新颖的设计固然具有先进性,但也带来了大量不确定因素。

例如,SpaceX的星舰曾被选为登月着陆器的主力,但测试接连失败,发射推迟已成为常态。即便有了成功发射,也仍需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如太空加油和轨道对接等。Blue Origin的着陆器项目进展同样缓慢,至今仍在设计阶段。美国航天项目的“不稳定、不连续”问题已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

相比之下,中国的航天计划显得更加踏实稳妥。在不依赖国外技术的情况下,中国航天自主研发、自主验证,每个环节按部就班,稳步推进。从嫦娥五号和六号成功采样月球,到天问二号为火星探测任务做的前期准备,中国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成就为未来载人登月打下了坚实基础。

尽管有人质疑“中国还未登月,技术如何成熟”,但中国航天通过嫦娥系列任务为载人登月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例如,嫦娥五号的成功月球采样验证了月面起飞和轨道交会等关键技术,这些都为载人登月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中国航天的整体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性闭环,每一项任务的成功都为下一次更大规模的任务积累了经验。

在国际舆论的推动下,外媒早已看出,中国航天不仅仅在登月方面有远大的目标。中国的空间站正在从“T”字形结构升级为“干”字形结构,意味着科研能力、人员容量和国际合作空间都将大幅提升。巴基斯坦已经确认将派遣航天员加入中国的空间站,此外,还有超过10个国家参与合作项目,未来的天宫空间站可能成为全球科研人员的“太空实验室”。在这个大背景下,长征十号甲火箭和梦舟飞船的组合价值将进一步放大。 中国航天的布局也体现了战略性思维:并非急于登月,而是首先提升空间站的运输能力,为未来的常态化太空活动做准备。这一切的背后是国家层面的协同工作,长期技术积淀带来的自主创新,以及为国际合作打造平台的愿景。尽管美国有其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商业航天企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问题频发,反映出其“方向不明”的软肋。

最终,外媒普遍认为,如果中国能够保持目前的稳步推进节奏,在2030年前完成首次载人登月,将不再是“可能”,而是“大概率事件”。站在2025年,纵观中国航天的每一步,从嫦娥六号的月背采样到天舟货运飞船的精准对接,每一次突破都在为更大的太空目标做准备。而这些目标远不止登月,更涉及月球基地建设、月球资源开发及深空探测等方面。未来的中国航天,必将进入常态化、系统化的发展阶段,为全球航天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融捷能源取得模拟电芯运行装置专... 金融界2025年8月2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州融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模...
三十载热爱同行, vivo V... 8月21日,vivo Vision发布会暨影像盛典于广东东莞隆重举行。值企业三十周年之际,vivo重...
亿咖通·云山跨域软件平台——“... 2025年8月20日晚,吉利汽车集团在杭州举办“AI座舱技术发布会”,宣布“全域AI”技术体系正式落...
特斯拉:机器人出租车成本预测遭... 【当地时间周三,知名做空者吉姆·查诺斯质疑特斯拉CEO马斯克机器人出租车成本预测,称每英里不到20美...
智能赋能与范式重构:AI时代新... 当AlphaGo击败李世石的那一刻,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小说的专属词汇,而是成为了重塑商业世界的基础性...
2025流量多又便宜手机卡推荐... 办卡关注微信公众号:可可找卡 这将是您揭秘流量卡真相、探索优质正规流量卡办理的一站式平台。让我们一起...
狂飙的算力,炽热的难题:戴尔如... 算力狂飙,能耗飙升 智算中心的“绿色革命”已经打响 当算力引擎全速运转 数据中心的能耗正步步攀升 在...
“河南理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苏丽敏 都伟冰)8月19日15时33分07秒,“...
REDMI Note 15 P... 在智能手机的红海市场中,每一个系列都有其独特的标签和忠实的用户群。而提到REDMI Note系列,大...
雷军、马斯克、朱啸虎盯上的这门... 在人工智能产业风口频出的当下,“AI陪伴”正在成为被资本、创业者与产业巨头同时押注的新赛道。 头豹研...
对标苹果 HomePod Mi... IT之家 8 月 21 日消息,科技媒体 phonearena 今天(8 月 21 日)发布博文,报...
AI用来Coding,小红书用... 文丨阑夕 仅仅把时间倒回3年前,要问中国的独立开发者们会扎根在哪个平台聚集发育,小红书绝对不会被当作...
原创 外... 到2025年,中国航天领域已经接连取得了重要突破,且这些成就几乎都发生在同一时间段内。从梦舟飞船的逃...
原创 邓... 这颗以每秒61公里冲向太阳的星际访客3I/ATLAS,其双曲线轨道与自主发光现象揭示了宇宙隐性势能向...
广电计量:公司积极布局AI高算... 证券日报网讯 广电计量8月21日发布公告,在公司回答调研者提问时表示,广电计量积极布局AI高算力芯片...
原创 荣...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阿维一样,购买手机喜欢购买高配版,目前阿维手里的手机就是16GB+1TB规格的,后续...
马云时隔6年再访蚂蚁森林,比种... 马云时隔六年再次探访“蚂蚁森林”,这些年蚂蚁森林种树超6亿棵 据蚂蚁森林官方微博消息,8月19日,...
马斯克一觉醒来,Space X... 西风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马斯克一觉醒来,新品Space X在京被发布了...
六年投数百亿元 每年上万人研发 2019年8月9日,在广东东莞松山湖举行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鸿蒙操作系统。 新华...
微信最新发文:一开始就没有已读... “微信已读功能”这个话题,年年有人问,年年上热搜,年年在辟谣,堪称热搜榜的“钉子户”和“打不死的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