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规模与技术层面均达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较2020年增长5倍,千兆宽带用户突破2.26亿户,增长34倍,构建起全球最大的高速网络底座。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这一成就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突破,更源于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集成电路产业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全链条布局;国产操作系统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为1200余类产品赋予“智能中枢”;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量占全球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技术实现系统性跃升。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迭代,更带动网络购物、远程医疗、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扩大内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东数西算”深化区域协同,算力网络激活东西部资源互补
作为国家战略工程,“东数西算”在“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有效破解了东西部算力需求与资源供给的失衡问题。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八大枢纽节点与十大集群协同联动,推动算力资源跨域调度与高效配置。
区域协同效应持续显现:长三角数据产业规模占全国22.6%,集聚企业超10万家;成渝、长三角等城市群实现电子社保卡“一卡通”,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同时,绿色算力成为工程亮点,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60%,余热回收、精密空调变频等技术广泛应用,碳排放强度降至行业先进水平,为“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要素市场化加速,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成型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释放成为“十四五”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命题。国家数据局体系化推进改革,出台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余项制度,构建起数据基础制度的“组合拳”。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数量将于2025年底扩大至50个,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规模化流通奠定物理基础。
市场生态呈现蓬勃态势:上半年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上架产品3328个,同比增长70%,其中人工智能领域数据集增长2.8倍;高质量数据集超3.5万个,总量达400PB,相当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的140倍。中央企业新设数字科技公司近500家,成都、沈阳等数据标注基地加速建设,推动中文数据在AI模型训练中的占比突破60%,部分模型达80%,显著提升国产AI性能。
数字服务普惠民生,智慧生活触手可及
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切实提升民众获得感。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1亿人次,医保码用户超12亿,电子社保卡覆盖75%人口,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实现“一卡通”区域互联。教育领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成全球最大资源库,慕课数量与应用规模居世界首位;文旅方面,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社会治理效能同步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常态化推进,城市“一网统管”实现自然灾害智能预警,跨部门数据共享推动“免申即享”场景落地。数字经济更催生新职业超100个,即时零售、智能网联汽车等消费新业态持续释放潜力,推动社会进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智能时代。
“十四五”期间,我国以数字基建为基石、以数据要素为引擎、以区域协同为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算力全球第二的硬实力、数据市场化的制度创新、普惠民生的应用场景,共同勾勒出数字中国建设的壮阔图景。展望“十五五”,在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深化“人工智能+”行动等战略引领下,一个更智能、更绿色、更普惠的数字中国,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需要人形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