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谢诗涵 杨芳) 8月16日,适逢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80周年诞辰纪念日,南京工业大学举行欧阳平凯院士铜像揭幕仪式。为传承“忠诚精实”欧阳平凯精神,10余位院士,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围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深入座谈交流。
20世纪80年代,欧阳平凯院士以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洞察到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的融合将是撬动未来产业变革的强大杠杆。于是,在原化工部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创建了国内第一家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南京化工学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前身)。
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强调,科学家必须具备前瞻思维、战略谋划和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要在产业化进程中释放科技势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学家要甘为人梯,乐于做青年人的指路明灯。”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指出,科学家应具备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的战略眼光,坚守对待科学真理的执着与热忱,勇担推动工程科技造福社会、创造未来的重要使命,更要做“大先生”,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欧阳平凯院士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和一直铭记恩师的教诲。他回忆,2004年海外留学归国后,在欧阳老师的引领下,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带领团队率先开展裂殖壶菌生产DHA油脂的产业化研究,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欧阳老师忠于祖国、忠于事业的家国情怀深切地震撼着我,我将坚守科研报国之志,回报先生的提携栽培之恩。”
欧阳平凯院士崇高的科学家精神、深厚的教育家情怀,其战略思维、严谨态度、创新实践、提携后学的风范,持续激励着南工大师生:
欧阳平凯院士的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应汉杰带领团队历经12年攻关,提出“物质—能量协同调控”的绿色生物制造理论体系,突破传统发酵效率瓶颈,建成国际最大核苷酸生产线,全球每4罐添加核苷酸的高端奶粉中就有1罐使用其产品。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徐虹教授(欧阳院士弟子)团队坚持研究十余载,建成全球首条10万吨级聚谷氨酸生产线,实现该产业零的突破,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日化、食品等领域,并出口至欧洲、东南亚等地。
2010年留学归国加盟欧阳院士团队的郭凯教授带领课题组经过近10年研究,成功将微流场反应器的边界尺度拓展至厘米级别,实现单流场通量万吨/年级,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微流场合成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老师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仿佛就在眼前耳畔。他的战略科学家思维和教育改革家作为深深影响着我。”应汉杰表示,自己将深入学习老师倡导的“忠诚精实”精神,为我国生物化工事业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