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的几大箱档案都弄好了,突然通知我们还不合格——订书钉没有用不锈钢的!大家只能一箱箱拆开,把订书钉一枚枚抠下来重新装订,又忙活大半天。”据半月谈报道,一些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精细,甚至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吹毛求疵。除了订书钉,还会频繁“催更”项目进展、反复搞项目验收,让许多研究人员不胜其烦。
小小的订书钉就能卡住科研进程,可笑又荒谬。订书钉是铁的还是不锈钢的,对结题能有多大影响?换成不锈钢的,能换出什么科研成果?验收科研项目,项目质量才是重中之重,在一堆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斤斤计较,无异于舍本逐末。科研管理部门为何热衷让科研人员做无用功?据报道,一些科研管理部门痴迷于“到点出活”,科研到了哪个时间点,有哪些新进展,都要按时上报材料,科研人员就成了“报告达人”。有的管理部门坚持形式合规压倒一切,年度工作计划书、预算书、工作报告……不管内容如何,“面子”得漂亮。一些管理部门全流程、全方位、全周期“跟踪”科研人员,把科研当作流水线作业,以为转一圈就能出个成果。
科研项目的确需要管理,出钱的单位和部门关注项目的进展和成效,也能理解。但项目管理不代表要把形式主义奉为圭臬、用管理节奏要求科研内容、把制度流程置于科研之上。科研人员的主业是做研究,换个订书钉花半天时间,递交材料又是一番折腾,来回捣鼓这些琐碎事,哪还有时间精力搞创新做研究?一会儿打印报告,一会儿撰写进展,搞完零七八碎的事,哪还有心情坐冷板凳?三天两头交材料,材料还得符合所谓的格式,哪还有科研活力?如此管理,痕迹再好看、报告再丰富,留下的不过是一堆“伪成果”。如科研人员所说,“4号刚交过进展报告,9号又要交。短短几天时间种子都没发芽,能有什么新进展?”
重形式轻实效、重过程轻结果,形式化、琐碎化的科研管理只能给科研人员添堵。所谓的形式合规,如此规定真有必要吗?项目大方向需要遵守,难道非用为难科研人员的方式执行?干扰正常科研秩序的管理,再合规都不合理。从2018年开始,国家就对科技工作者开展“减负专项行动”。该行动目前已经升级至3.0版本,减负松绑的成效显著。但“订书钉”式加码的存在,说明减负行动还有盲区,需要提升针对性。有必要要求科研管理部门拆掉思维里的“订书钉”,明确自身是服务部门而非管理部门,遵循“少作干扰”“快速响应”的考核规则,烦琐的规定应删尽删、不必要的要求应减尽减。非报不可的档案材料,科研管理部门也不妨先想想有没有更高效的办法帮科研人员处理。
做科研,先得让科研人员安心坐下来。别让烦琐细微的“订书钉”耗费科研人员的精力、卡住科技创新的道路。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悦
流程编辑:U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