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记者陈维城)8月5日,前程无忧51job发布了《校园招聘白皮书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5届校园招聘中,79.1%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采用了人工智能(AI)工具来增强求职竞争力。
《白皮书》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职业、新岗位正在涌现。仅在2024年,全国新增布点的高校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工科专业位列前十,显示出技术型人才的持续走俏。
雇主方面也展现出更强的“抢人”意愿。前程无忧调研发现,以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行业为例,2025届毕业生校招启动时间平均提前了近半个月。其中,Top500强企业在双一流院校的宣讲会平均到场率高达83%,比上一年增长5个百分点。
AI工具正在改变毕业生的求职方式。2025届校园招聘中,79.1%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采用了AI工具来增强求职竞争力,其中51.3%用于简历优化,48.9%用于面试模拟练习,另有35%和33.3%分别用于获取职业咨询和求职技巧。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将重新定义毕业生的求职准备过程以及与潜在雇主之间的互动方式。
虽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仍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就业流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白皮书》数据显示,成都、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在毕业生中的吸引力持续上升,特别是在IT、制造、文创等产业带动下,“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返乡就业”比例有所提升,部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倾向回归户籍所在地,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安家补贴、事业编制通道等政策红利。这不仅反映出就业观念的理性回归,也体现出各地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吸引力的实质增强。
部分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表示“技工难求”,而金融、传媒、教育等领域则出现“千人争一岗”的现象。同时,毕业生的简历投递也呈现“头部集中化”。前程无忧调研显示,约60%的简历集中投向前20%的用人单位,而更多中小企业则面临“投递空窗期”。
值得关注的是,曾一度降温的“管培生项目”正在回暖。在用人需求升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选择与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创新工坊或“产业教授”机制,从人才源头开始介入能力塑造。这种“前置培养+招聘直通”模式,或将成为未来五年校园招聘的主流路径。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