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电子杂志
今年3·15晚会上,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因“隐蔽扣费、诱导升档”被市场监管总局点名。三个月后,三家运营商再次同日发声,纷纷承诺将在透明消费、套餐精简等方面采取实质性举措。
中国移动宣布推出十项服务承诺,其中包括业务订购环节必须得到客户明确同意,办理完成后立即向用户发送告知短信。变更套餐时,无合约约定变更条件的,48小时内办结;用户可自主屏蔽境外号码来电和短信等用户关心的问题。
中国电信同步推出九项规范措施,强调要征得用户同意后方可开通电信业务,让消费过程更加透明。全面规范业务退订流程,未经公示的套餐产品严禁销售。
中国联通表示将大幅精简资费套餐种类和数量,确保资费公示内容分类清晰明确。业务协议中的关键条款将突出显示,便于用户识别重要信息。
然而,不少消费者直言:表态容易落地难。此次承诺的“透明”与“精简”,能否真正终结通信消费的“套路”?
消费投诉逐年攀升
中国移动高居投诉榜首
面对被点名的行业“顽疾”,三大运营商此番集体发声承诺似乎是对症下药。然而,据中国电子商会旗下消费投诉平台消费保数据显示,近年来,三大运营商相关投诉正在逐年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投诉量为3,125件,2023年投诉量首次突破1万件(13,031件),同比增长316.99%;2024年投诉量进一步翻倍至29,425件,增速仍达125.81%。
2025年截至7月31日,消费保平台三大运营商相关投诉已达21,148件,已逼近去年全年总量,涉诉金额超2396万元。
今年3·15晚会,三大运营商因为资费不明、隐形消费等乱象被点名,三月份亦成投诉集中爆发月份,高达3868件,在4-7月,投诉相对回落,呈小幅下降趋势。
在具体运营商方面,据消费保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中国移动以15,233件投诉量“断层第一”,位居榜首,不过解决率也最高,达93.36%。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投诉量分别为3,363件和2,552件,投诉解决率分别为83.26%和88.40%。
“315旧账”未了,套路再生
账单“膨胀”三连跳
从通信行业主要投诉问题来看,资费不明(21.34%)、套餐纠纷(15.11%)、服务态度差(13.80%)成为投诉重灾区。
从不同运营商具体问题来看,中国移动的资费不明投诉占比最高(22.83%),套餐纠纷也以其(16.32%)为首;中国联通充值纠纷(12.97%)、服务态度差(16.13%)问题相对明显;中国电信强制停机(6.08%)占比最高。
近日,刘先生(化名)在消费保平台投诉称遭遇中国移动宽带扣费“迷局”。今年5月,刘先生通过10086人工客服咨询宽带套餐办理,客服表示,78元套餐有活动减免23元,该套餐实付只需55 元,6月1日生效。通话中,刘先生再三向客服确认月扣费为 55 元,无其他费用。
6月2日,宽带师傅上门安装时告诉刘先生,套餐金额实际需扣 78 元。刘先生当日致电10086,对此客服仍答复每月仅扣 55 元。
然而,7 月 13 日,刘先生登录中国移动 APP 发现,当月扣费变为 60 元。询问客服解释,客服称套餐有赠送流量,需满足最低消费 60 元,故扣费调整。刘先生无奈默认了这5元的差额,但8月2日,刘先生发现7月账单再次“膨胀”,显示扣费 78 元。
“为什么一个套餐每月扣费不一样?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涨价?”刘先生再次致电中国移动客服,客服反复称办理的就是78元套餐,因宽带存在78 元最低消费,故按原价扣费。
刘先生发出质疑:为何多次明确询问套餐扣费情况时,没人告知有最低消费?而客服仅表示需上报专员处理,并未正面回答该问题。
刘先生要求中国移动就此做出解释,且将套餐费用恢复至首月实扣费用。截至发稿前,刘先生诉求暂未得到解决。
周女士则遭遇宽带“免费提速”陷阱。周女士称,她因搬家到联通营业厅办理移机,营业员称其作为老客户,可免费给宽带提速,并免费领取路由器,使用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且明确告知话费仍为原套餐不会增加。
但此后周女士发现话费逐渐增多,致电联通客服后才得知,宽带提速并非免费,每月需收取60元费用,且原套餐也被升级了。周女士要求取消却被告知该合约签了3年,取消需赔付1600元违约金。周女士指联通隐瞒收费、擅自改套餐,涉嫌欺诈,要求恢复原资费并退费。当前,周女士的维权仍在拉锯中。
消费者投诉中国电信异常通知及服务问题
“收费连环套”为何频出?
在运营商营销渠道中,一般分直销渠道、代理渠道、电商平台等几种。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企业的经营压力逐步传至这些营销渠道。据新华视点报道,一些“授权代理商”为追求效益,将营销成功率与业务人员收入挂钩。
在一些代理渠道中,营销人员通过各类话术想办法“套路”用户,一些甚至会专门针对老年群体。河南某代理公司前电话营销员小玲表示:一些业绩好的员工专门忽悠老人,反复强调其每月消费较多,称“我们能把价格降下来,能省不少钱”,并手把手教老人提取开通新增服务的验证码。“有的骨干一天出30单,一半以上是老人。”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运营商推销人员在推销电话中以免费试用、免费升级、免费赠送为幌子,故意隐藏或模糊最低消费、合约期限、自动续费、违约金等关键信息,诱导消费者开通付费业务等不正当营销问题突出。
在消费保平台中,通讯相关的消费者诉求也主要涉及退费、解释、改善服务方面。其中,退费(27.09%)占比最高,反映费用争议是主要痛点;解释诉求(21.33%)紧随其后,体现消费者对服务透明度的关注;改善服务(16.97%)诉求占比也较高,三者合计超六成。
百元以上投诉占比过半
广州、东莞、北京投诉用户较多
消费保数据显示,在投诉金额分布上,运营商投诉呈现典型的“两头重”格局。首先,大额损失集中:500元以上高额投诉占17.25%,若100元及以上区间一并计入,单笔100元以上的投诉已过半,直接对应宽带合约、靓号保底、捆绑终端等高价业务。一旦落入“文字游戏”,消费者一次被套走的往往就是数百乃至上千元。
小额高频成海:50元以内投诉依旧高达37.75%,表面看金额不大,但多数用户因维权成本高选择忍气吞声,也“积少成多”成为运营商稳定的灰色收入池。
据统计,三大运营商相关投诉用户聚集城市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广州市(5.86%)、东莞市(5.54%)和北京市(3.58%)。
三大运营商此番集体亮剑,直面“隐蔽扣费”“套餐复杂”等顽疾,其推动服务透明化、精简化的决心值得肯定。然而,承诺的“白纸黑字”能否转化为用户账单上的“明明白白”?从刘先生账单的“三连跳”到周女士的“免费陷阱”,层出不穷的新老问题仍在提醒:表态只是起点,根治“套路”痼疾,关键在于承诺的穿透力与执行力。
市场与用户,正拭目以待这场“透明革命”的实际成色。
【声明:以上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消费保平台,仅代表企业在消费保平台的投诉解决情况,不代表其他平台或企业总体投诉解决情况。】
文 | 张芳
编辑 | 周五
数据支持 | 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