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宣传片《攻坚》中,首次公开展示了火箭军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实弹发射画面曝光,而且让美军没有想到的是,东风17发射车直接就在夜间公路上停下来,直接无依托发射。
以前我国的导弹,都有设计支撑脚,稳固地进行支撑,保证导弹发射的角度,一般是三个支撑角,还要在专业的发射阵地,地面需要经过硬化表面,让发车能够找到标线停准确,很多复杂的准备工作,不仅耗时,还影响了导弹发射的准备时间,以及反应的速度,要耗费很多前期的功夫。而现在我们的导弹已经实现了随停随射(无依托发射),也就是不需要任何事先准备,只要导弹发射车停下来,就可以进行发射任务。不仅是普通的弹道导弹,中国最先进的东风17也实现了随停随射,而这无疑将会对美军产生极大的威慑力。
随停随射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导弹发射的随机性,机动性和隐蔽性,提升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但是要想实现,难度非常大,要知道,导弹发射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和冲击。发射车必须在非预设、可能不平整的地面上快速实现极高精度的水平调平(通常在几秒内完成),并稳固支撑住发射载荷。这需要极其强大、快速响应的液压或机电稳定系统。
除此之外,这也非常考验指挥控制链路时效性, 发射指令的下达、目标信息的装订、发射授权等指挥控制环节必须高度集成、自动化且安全可靠,能够在移动平台短暂停车的极短时间内完成。在指令下达以后,导弹需要从运输状态迅速起竖到发射角度。同时,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高精度的初始瞄准(粗瞄和精瞄),这依赖于先进的惯性导航系统(INS)和可能的卫星定位辅助,且需要在移动停止后迅速稳定。
这除了导弹技术先进之外,也对导弹发射车提出来更强的考验,导弹发射车官方名称叫做重型特种军用载重越野车,这是一种采用独立悬挂系统、带轮胎自动调压系统的超重型、多轴驱动、高机动特种越野车辆。要适用于高寒、高温、高湿、高海拔等恶劣环境下行驶,这种车的技术难度非常复杂,要驮着几百吨的导弹,还要进行大范围机动和部署,这不是普通车辆可以实现的,因此,全世界仅有俄罗斯、白俄罗斯、中国、美国、中国四个国家掌握。
但是全球能够实现随停随射的国家,有且仅有中国和美国,这是因为发射车随时停车发射,这就需要发射车在机动过程中不断刷新自己的坐标,进行自我定位。而要完成这一步发射前的随时精确定位,需要一套先进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全球只有中国和美国拥有成熟的导航系统。
随停随射”将暴露时间压缩到极致(可能只有几十秒到几分钟)。发射车可以在行进中突然停车、发射、然后立即撤离,在敌方侦察和打击链完成锁定前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使敌方极难预测和摧毁发射平台,大大提高了己方战略/战役导弹力量的生存力。
而东风17作为全球最先进的乘波体高超音速导弹,其5马赫以上的超高速度(通常在大气层内或临近空间机动飞行)本身就极大地压缩了敌方预警探测系统和拦截系统的反应时间窗口。
因此 当它与“随停随射”能力结合时,敌方更难预判导弹会在何时、何地发射。从发现发射车短暂停车到导弹实际升空并进入高超音速飞行状态的时间极短,使得敌方从探测到发射、到跟踪、再到组织拦截的整个杀伤链(Kill Chain)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可能被完全切断(例如,拦截系统尚未开机或调整到位,导弹已到达)。
可以说,这种组合使得发起打击几乎不需要预警迹象(如长时间占据发射阵地),实现了真正的“无预警”或“微预警”打击,极大提高了突防成功概率,尤其对于打击时间敏感目标(如移动中的指挥所、导弹发射车、航母战斗群)至关重要。
而我们的东风17本来就是航母杀手,乘波体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其速度超快,其速度能够达到20马赫,即使是硬砸都能把航空母舰给砸沉;二是利用钱学森弹道来“打水漂”,中段/再入段的飞行轨迹就再也无法预测,面对如此高速的弹头几无拦截希望。敌方反导拦截的概率无限接近于0。
利用钱学森弹道,总设计师祝学军研制的DF17最BUG的一点就是,可以中途多次变轨,如果目标移动,它可以在中途实时变换轨道,重新锁定目标,让敌人逃无可逃。
据外媒报道,DF17末端速度最快可以达到20马赫,也就是每秒6806米每秒,第一岛链最远只有1800千米,只需要4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这样恐怖的速度任何防空都没有反应的时间。这标志着中国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迅速摧毁任何西太平洋内任何的军事目标。
东风17拥有末段精确搜索锁定能力,再加上中国完善的预警机、雷达和天基卫星,可以更加精准锁定美军目标,从而彻底摧毁。
也就是说航母的机动能力,只要遇到了我们的东风17,那就只有被摧毁的结局。可以说,这次中国大规模展示中国的高精尖武器装备,尤其是东风17这样的大国重器更是直接展示,意义已经不言而喻。
那就是我们服役了6年的东风17早已经不是中国最为先进的高超音速导弹,这对于美军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打击,当美军还没有掌握高超音速导弹的时候,中国的东风17就已经技术落后,随便展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