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先导生命科学产业创新中心。 (本组图片均由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提供)
科研人员在工作中。 (本组图片均由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提供)
■记者 李欣怡
7月28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长安先导生命科学产业创新中心。在这里,西安马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建模工程师李帅正在用Mimics软件处理心血管图像。
“获取CT数据后,我们会根据临床需求,将需要重建的部位分割出来,再对模型的外观进行修复,然后进行3D打印。”李帅向记者介绍道,这种影像算法的模型,有助于把病灶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医生精准判断病情、规划手术,大幅降低了复杂结构性心脏病手术的难度,目前已应用于本地多家知名医院。
作为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长安先导生命科学产业创新中心培育了众多优秀科技成果,马克医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自2023年成立以来,曾面临科创资源“有高原无高峰”、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对此,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推动、项目管理”为方向,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培育出活力迸发的科创沃土。
市场驱动
组建关键技术攻关“联合战队”
“简单来说,我们做的就是通过创新需求挖掘和资源整合,让科研人员和企业合伙挣钱。”7月28日,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模式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转化效率。
紧盯技术突破,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通过新建、整合、提升,已建成专业实验室、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等120个攻关平台,汇聚516个先导性技术项目。
耀眼成果的背后,是紧密对接高校优势学科资源——围绕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共建以特殊材料无损检测实验室、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研发中心为代表的技术攻关平台;聚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打造以雷达智能感知研究中心、工业CAE软件通用前后处理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科研阵地。
不仅如此,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还与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伙共建细胞免疫治疗概念验证中心,CAR-M细胞高效再生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与徐宗本院士团队以股权合作方式成立陕西长安先导人工智能实验室有限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以投运分离模式合作的三维共性电路打印项目已成功中标并陆续交付……
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探索出“合伙共建、股权合作、投运分离、合伙人制”等灵活机制模式,通过“一企一策”“一团队一方案”,让有组织的科研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生态赋能
疏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如何将手头上的资源高效整合?
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张良成告诉记者,他长期负责协调科研资源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深知在推动科技成果研发转化过程中资源分散的痛点。一次成功的跨区域合作实践,让他体会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2024年初,他面对手头多个高精度科研项目的需求一度发愁。当得知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服务体系能够精准匹配后,他果断行动:“把它引到西安来!”
“咱先搭个联合实验室试试水。”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龚玉菲的回应爽快利落。合作迅速落地,本地多家知名医院带着需求纷至沓来。
市场爆发催生更深合作——双方合资成立陕西先导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离不开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构建的强力科创服务生态——发布18个方面、156项服务的“科创清单”,打造6.5万余台、覆盖全国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成可用算力达15000P“四算融合”的异构算力调度平台;构建“股贷债基保”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国首创“实验室经济”主题科创债;创新构建科创风险防控体系,联合平安保险推出技术攻关险,联合人保落地陕西首单“数据知识产权科技保险”。
契合共赢
形成创新矩阵建设“科创特区”
创新的核心动能在于人。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以灵活机制广纳贤才,通过健全引育留用全链条,在美、英、德等国设立20个海外人才工作站,构建人才集聚生态。
与此同时,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通过内培外引组建了700多人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通过西安人才集团的“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为企业提供定制化人才服务,助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
从国产大飞机攻关到细胞与基因治疗研发,从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到重工业“物质科学”转型,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结合我市相关区域产业优势,多点布局形成创新矩阵,建设无边界“科创特区”,驱动未来产业蓬勃发展。
如果说,企业是带着需求上门的航海家,那么,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就是打造“特制快艇”的基地——用联合实验室这把钥匙,开辟成果转化的新航路。在这片精心培育的科创沃土中,政府部门、科研人员、企业、资本找到了共赢的契合点,一个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关键技术突破为引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