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在太平峪峪口,女“飞手”郭琰在一处开阔地取出专业无人机开始操作。随着无人机腾空而起,森林、地貌在遥控屏幕上尽收眼底。
“我主要利用无人机观察工作人员去不了的山地、林地以及危险地带。一次至少巡飞60分钟,无人机覆盖范围广、定位精准,航拍能完全克服生态环境监管巡查中的地理条件限制。”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工作人员郭琰介绍使用无人机让日常巡查事半功倍。
通过整合包括护林员在内的专兼职网格员,鄠邑区已组建起110余名的网格员巡查队伍,以网格化为人防基础、网络化为技防补充、志愿化为联防拓展,已形成网格巡山、智慧管山、全民护山的模式。
在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宽敞明亮的指挥大厅里,巨大的屏幕上有地图、画面及监控数据,厅内还有引人注目的电子沙盘。据介绍,这个以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和高程模型为基础打造的电子沙盘,集合了地理信息、基础数据、综合监管及生态成效4大类、22项、3万余条各类基础数据,不仅可以为网格员的日常巡查及图斑核查提供准确的坐标信息,还可以通过影像对比发现重点点位环境的整体变化情况,实现动态监测。
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控系统等手段,鄠邑区已织起天、空、地立体监管网络,大大增强了管理治理能力,为守护绿水青山注入了数字科技的充沛动能。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杜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