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史冰倩 文 朱哲 摄影】长春,作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拥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开创性机构,曾诞生了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如今,光电信息产业已成长为长春乃至吉林省科研实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4年,该市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900亿元。
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探访了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信息产业园,探寻长春如何以光电信息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箭运载41星,长光卫星创中国航天纪录
遥感卫星,被形象地比喻为“会飞的照相机”,在农林、水利、环保、交通、金融、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等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长光卫星是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2024年9月,长光卫星发布了世界首个高清全球年度一张图——“吉林一号”全球一张图。这张图精选自690万景卫星影像中的120万景,累计覆盖面积达1.3亿平方公里,其分辨率、时效性及定位精度均达国际领先水平。
据长光卫星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晓磊介绍,“吉林一号”的遥感信息已为14个领域提供超过150项精准服务,被形象地称为“给地球拍CT”,服务范围覆盖全球170余个国家和地区。
“吉林一号”星座是长光卫星的核心在建工程。公司发展历程中不断刷新航天纪录。2020年9月,长光卫星以“一箭九星”方式一次性发射9颗高分03星,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新纪录,标志着公司的卫星形成过程已经由“研发”转向“生产”,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吉林一号”卫星星座高速组网进程。
2023年6月15日,长光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41星”的形式发射了高分06A等41颗自研卫星,刷新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同时也标志着“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成功实现“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
支撑高速组网的关键是“星载一体化”技术的四次迭代升级。在确保性能指标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吉林一号”卫星重量已从初代的400公斤级大幅降至20公斤级,研制成本也降至最初的1/20。
作为商业卫星领域的领军企业,长光卫星已带动上游近800家配套企业和下游超2000家信息服务企业,形成完整的航天信息产业链。
“我们每卖出1块钱的数据,大约能产生6块钱的产值。”长光卫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表示,公司的数据收入现已超过卫星制造收入。在他看来,行业重心正从“卖卫星”转向“卖数据”。未来,公司将更多面向民用市场(C端)开发应用,让遥感数据更广泛地服务于日常生活。
龙头引领,构建光电产业完整产业生态
走进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辰芯)的展厅,仿佛置身多彩高清的光学世界。展厅内摆放了多种高性能成像模组,其核心部件——CMOS图像传感器,均来自长光辰芯的自主研发。
长光辰芯总经理助理兼公共事务部主任张双成介绍,CMOS图像传感器如同高性能的“视网膜”,能帮助机器在各种条件下清晰识别物体。作为专注于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的企业,目前长光辰芯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自动化检测、科学成像、医疗成像、专业影像及虚拟现实等领域。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工业成像和科学成像收入计算,长光辰芯在全球CIS(CMOS图像传感器)公司中位列第三,在中国CIS公司中高居榜首。目前工业成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5.2%,科学成像为16.3%。
在长光辰芯的隔壁,长春长光华大智造测序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华大),自主研发的高通量基因测序设备如同微观世界的“解码大师”,正在揭示生物遗传信息的奥秘。
2017年成立以来,长光华大便锚定基因测序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力,组建了一支由光学、机械、电子、软件等多学科专业人才构成的研发团队,潜心钻研基因测序设备的核心技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攻关,成功研制出 DNBSEQ-T20x2 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这款仪器可支持6张载片同时运转,单次运行通量远超市面上现有的 “高通量” 基因测序仪,每年能完成海量的基因测序任务,大幅提升了基因测序的效率与规模,并将单个人全基因测序成本降到100美元以下,刷新了全球行业纪录。
长光辰芯、长光华大等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其产品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得益于长春市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该市出台了《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措施,致力于将光电信息产业打造为继汽车产业之后的新支柱。
深度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这一“创新龙头”,长春经开区吸引了上下游企业集聚,已构筑起覆盖研发、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全链条的“雁阵型”科技企业梯队,形成了完善的产业生态,实现了本地高效的零部件供应和技术配套,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责编:史健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