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7月15日,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能源与创新峰会上宣称,美国将“以非常友好的方式”与中国等对手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这8个字的表述,与他此前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特朗普此次亮相的峰会,吸引了美国顶尖能源和科技公司高管。会上,20家领先企业宣布将在宾州投入超920亿美元,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及能源基础设施。谷歌签订30亿美元电力采购协议,黑石集团计划斥资250亿美元建设相关设施,微软则联手星座能源公司,推动三里岛核电站重启。这些动作背后,是美国电力需求的激增——今年全美电力消耗创下历史新高,终结了近20年的停滞状态,而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扩张正是主要推手。
白宫显然在为这场布局铺路。路透社消息显示,政府正考虑未来几周内通过行政行动简化发电项目接入电网流程,开放联邦土地用于数据中心建设,还计划建立全国统一的《清洁水法案》许可制度,加快数据中心审批。追溯到今年1月,特朗普已下令制定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目标直指“美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之都”,相关报告预计7月23日前出炉。
芯片(资料图)
峰会上,特朗普多次强调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他说,美国拥有最先进的芯片和技术,远超中国,未来要成为“第一超级大国”。但话锋一转,他又提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加速追赶,“我们不会让他们追上”,只是竞争方式会“非常友好”。这番话并非孤例,此前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同场峰会上,也重复了类似观点,称美国的命运就是主导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所有产业和技术。
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近期的行动与表态形成呼应。短短时间内,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三个明显转向。
(1)芯片限制放宽。英伟达CEO黄仁勋日前宣布,特朗普政府撤销三个月前的出口禁令,允许该公司继续向中国出售H20芯片,虽仍需审批,但美国国内支持这一决定的声音占优,不少人将在人工智能竞赛中击败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英伟达身上。
(2)关税休战可能延长。中美此前在日内瓦经贸会谈中达成90天关税休战协议,8月12日将到期。美国财长贝森特表态,称截止日期有“灵活性”,不必过度担忧,还透露即将与中国同行会面讨论更多议题,为休战期延长释放信号。
(3)芬太尼问题态度软化。特朗普在峰会上公开感谢中国,称中方在芬太尼问题上“帮了大忙”且“一直在提供帮助”。这与今年2月他借该问题对中国加征关税、言辞激烈的做法截然不同。
特朗普(资料图)
这一系列调整,难免让人猜测背后的动因。 从美国国内情况看,电力需求激增倒逼能源与科技行业深度合作,而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稳定的电力支撑,重启核电站、简化审批流程等动作,都是为了破除基础设施瓶颈。企业层面,芯片出口限制放松,反映出美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现实需求——失去中国市场可能削弱其竞争力,进而影响美国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关税休战延期的可能性,则与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受的压力直接相关,长期贸易摩擦已让他们付出沉重代价,军工制造业甚至一度陷入停摆。
在国际层面,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让美国感到压力。特朗普反复强调“不会让中国追上”,恰恰说明中国的追赶势头已引起重视。而选择“友好竞争”的表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美国意识到,激烈对抗和极限打压难以奏效,反而可能损害自身利益。此前多轮对话谈判中,美国已放开部分对华限制,允许英伟达恢复芯片销售,正是这种思路的体现。
特朗普政府的这些动作,是否意味着中美关系将进入新阶段?
(1)竞争框架可能转向可控范围。事实证明,对抗性政策对双方都不利,将博弈限定在可控范围内,符合美国当前利益,也为中美在更多领域的沟通留出空间。
(2)国内政治需求影响政策走向。特朗普急于实现上任后的首次对华访问,希望在稀土等关键议题上与中国达成共识,以缓解国内压力,稳固自身地位,这些现实诉求可能推动短期政策调整。
(4)对华心态出现微妙变化。尽管美国国内仍有将中国视为“威胁”的声音,但已不再是制定政策的唯一主导因素。特朗普提到“大家都保持笑容”,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对华态度的调整,即便这种调整还处于初步阶段。
美国会大厦(资料图)
需要警惕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向来以善变为特点。2025年1月下令制定人工智能计划,到如今密集出台措施,再到“友好竞争”的表态,背后既有现实利益的考量,也有政治算计的成分。放松芯片出口、暗示关税休战,可能是为换取与中国谈判的筹码;在芬太尼问题上示好,或许是为争取中方在其他领域的配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7月2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中美元首是否会会晤时表示,元首外交对中美关系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但目前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提供。这一回应既保持了一贯的审慎,也为未来的互动留下了空间。
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特朗普用“非常友好”定义未来打交道的方式,无论背后动机如何,至少为双方避免激烈对抗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判断美国政策的走向,不能只看表态,更要看实际行动。 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一方都难以承受全面对抗的代价,“友好竞争”若能转化为实际的合作行动,对中美乃至全球都是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