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作为全国第五个、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甘肃省“强省会”发展行动的产业主战场,担负着重要的历史性责任。如何以新思想、新布局、新办法,利用全球前沿科技和新质生产力赋能,闯出一条全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走进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观看其全封闭的铜箔生产车间,只见数字化装备在有序运行生产,仅有少量工人在查验产品生产质量,似乎并不起眼。“其实,我们生产的铜箔仅有3.5微米,是全球最薄的量产铜箔,也是AI、5G、低空飞行器等尖端行业不可或缺的材料。”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智能化生产、自动化试验检测、质量可控、信息可追溯的全业务流程数字化体系。生产车间内配备智能物流系统,AGV 智能物流车穿梭其中,实现了铜箔的自动上卷、下卷、烘烤、分切和包装等工序,是全球最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铜箔生产车间之一,生产的产品畅销国内外。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家入驻新区的公司仅用半年时间便能安装投产,而行业内一般需要几年时间,可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工作人员在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铜箔智造车间忙碌。邱活摄
高科技加高效率,构成了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这只是兰州新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转型发展、换道超车,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之路,兰州新区紧紧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
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精特新化工企业,生产抗体药物和生物制品工艺设备以及医疗耗材等。前不久,该公司对其自动化生产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构建了人工智能专业模型,除了减少80%人工、保障人员安全外,还有效提升了VOCs精细化管控治理水平,实现绿色升级。
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邱活摄
除了企业的自觉行为,当地政府和园区实施的绿色战略布局也功不可没。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智慧管理中心负责人杨红红介绍,与过去梯次转移或整体打包转移中东部地区传统产业不同,兰州新区通过“产学研厂”,直接将合作研发基地设在东部省份,而在新区本地设置为生产基地,实现了东西部优势互补、互助融合发展的共赢态势。同时,将化工企业集中于本地园区生产,可利用园区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危废处置中心等,集中处置生产废水和危险废物,有效防范环境风险隐患,大幅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和绿色发展质效。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邱活摄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鲜花种植基地4号智能温室培育的玫瑰花。蒋雨师摄
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智能化为突破口,用高端化打开市场,兰州新区的发展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近年来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位数增长,令人刮目相看。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