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进一步将绿色发展提升至核心战略地位。”
7月16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下称链博会)的清洁能源主题活动上,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健龙在发言中表示。
当日上午,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第三届链博会在北京开幕,本届会议主题为“链接世界、共创未来”。
界面新闻自现场了解到,本届链博会设置了先进制造链、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等六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共有75个国家和地区,651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境外参展商占比达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其指出,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一直以实际行动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为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何立峰强调,中国将坚持分工协作、开放包容,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互利共赢的推动者,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链博会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能源依旧是今年链博会的重点话题之一,尤其是清洁能源板块。
本届链博会专门设立了清洁能源链展区。界面新闻现场看到,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大型能源央企均现身,展馆中以“源网荷储”为基础,聚焦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智能电网、传统能源低碳化及零碳园区的新技术、新产品等。
链博会展会现场 拍摄:马悦然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健龙在会上表示,过去五年,全球能源转型领域投资实现前所未有的增长,以光伏、风电、电池等为代表的电力领域投资已远超传统化石燃料行业,全球即将进入全新的电气时代。
他给出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到6250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向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成为全球清洁能源产供链的稳定器。”于健龙称。
界面新闻在现场注意到,“四链融合”是链博会首日清洁能源专场的热词。
“四链”融合具体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是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
当下,中国及全球的清洁能源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四链”中的资金问题,在会议论坛中被频繁提及。
长江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友安在会上指出,目前在行业发展中,仍存在“高投入”与“低成本”的矛盾。
陈友安认为,一方面,全球碳中和目标倒逼技术加速创新,比如储能领域从锂离子电池到液流储能技术的跃迁,每一步的突破都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导致原材料波动,且出现政策补贴力度退坡等现象,要求企业必须在控制成本以维持市场竞争力。
“目前,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中,资金和创新存在错配,且风险加剧。”机械工业环保中心主任贾中华也提及,去年全球新能源总投资约2万亿美元,但资金分配比例严重不均衡,主要投向项目的应用端、使用端,投向创新端的比例所占很少,这很少中的绝大多数又投向了短周期的项目研发。
贾中华同时指出,新能源产业还面临升级的资金难题。中国光伏、动力电池等产业占据了全世界70%以上的产能,但由于地缘政治引发的“去中国化”,迫使很多中国新能源产业要在海外设厂;且欧美国家制造业回流抬升了整个产业链重构的成本。双重因素叠加,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升级的成本剧增,对企业压力较大。
贾中华因此建议,有必要构成一个技术、产业、资金正向循环的机制,出台政策鼓励或引导长期资金、耐心资金,投向新能源产业前沿技术长期研发的项目,诸如海洋新能源、储能、绿氢、核聚变等需要十年以上研发周期的前沿科技行业。
另外,需要构建资本敢投、技术能落地、产业可壮大、全球共受益的韧性循环体系,方能保证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链博会展会现场 拍摄:马悦然
在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翁朝伟看来,从资金到资产、再到资金的良性循环,是关乎一家能源企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基石。尤其随着分布式技术的深入,能源投资的门槛大幅度降低,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参与到能源资产的运营与管理过程中。
相较于传统能源大型运营商,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渠道与路径上有一些挑战和困难。翁朝伟认为,为了推动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更为创新的资金链模式。
除了资金问题外,在本届链博会的清洁能源主题活动上,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国际合作等亦是行业重点讨论方话题。
中国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鲁俊岭在演讲中表示,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绿色低碳、数智化、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业界的共识,也是时代的主题。
为此,鲁俊岭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立足能源保障,提升安全可靠能源供应能力。二要着眼绿色未来,推进清洁低碳能源转型。
三是聚焦数智赋能,打造智慧高效能源的新质生产力。四是坚持开放合作,共同提升全球能源治理水平。
“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能源市场环境是推动能源转型,打造安全高效清洁能源供应链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利用多双边等能源合作机制,加强互动协调,共谋全球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共同维护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鲁俊岭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