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当智能化浪潮逐渐涌入产业核心生产环节,你是否想过那些驱动智能决策的海量数据,仅仅存得下就够了吗?如何让它们流动起来,成为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
带着这样的疑问,7月2日至3日,笔者走进了“存力中国行”启动仪式暨广东首站活动,这场汇聚了信通院专家、运营商代表、科技企业的座谈会与实地调研,深度解析存储产业在数据要素化浪潮中的核心价值。当数据有了专门的“智慧港口”,将掀起怎样的浪潮?
产业趋势涌现,数据存储潜力巨大
智能时代呼啸而来,数据存储亟待从幕后的支撑角色走向产业变革的舞台中央。
一方面,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根据IDC报告显示,2030年全球每年将产生1YB数据,这相当于需要1.1万亿个1TB的硬盘才能存下,而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数据生产国,但目前数据保存率较低,很多数据因存储能力或管理问题被浪费。
另一方面,原生AI应用井喷。当病理AI诊断模型训练需要百万级干净、标准的切片数据,当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预测模型需要亿级全生命周期、时序连贯、误差小的充放电数据,都说明了稳定、高质量、多模态的数据供给十分必要。
这两大趋势叠加,让数据存储的价值从被动存放转向主动赋能,也让“存力”这一概念走进公众视野。简单来说,存力是指数据存储的综合能力,它与算力、运力共同构成数字时代的三大核心基础设施。
而存力作为承载数据全生命周期价值流动、保障数据要素高效配置与安全可控的核心底座,其价值日益凸显。有测算显示,1GB先进数据存力能带来60元GDP增长,按此推算,2030年中国将有条件打造千亿美元级的存力底座产业。
只是存数据?业界早有定论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存数据吗?为什么要专门提出“存力中心”?简单说,存力中心不只是硬盘和机柜的堆砌,而是要实现数据的归集中心、保护中心、治理中心、开发加工中心、供给中心于一体,让数据要素在“采、存、算、管、用”的全生命周期达到高效管理。
大家可以把存力中心想象成现代化的智慧港口,不仅要有能停靠万吨巨轮的深水泊位(存储容量),还要有精准调度的智能控制系统(数据治理)、全天候安防体系(数据保护)。存力中心就是这样的数据港口,让每一份数据在这里完成从原始资源到增值资产的远航。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已为存力的长远发展铺路,如2023年,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存储总量要超过180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30%以上,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100%。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已推动存力建设显现扎实成效。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存力规模达1580EB,较2021年翻番,先进存储占比提升至28%,且近几年存力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彰显出我国存力建设在规模扩张与质量升级双轨并行的良好势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国存力领域虽仍面临存而不用、用而不深等挑战,但多重积极信号已勾勒出清晰的突围路径。在“存力中国行”广州座谈会上,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探索最优路径,共享最佳实践;二是聚焦存力服务普惠与效能提升;三是强化技术攻关与产业协同生态构建。
运营商在存力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广东电信与国内领先SSD厂家建立联合实验室,测试研发的QLC闪存产品在电信高可靠、高读写压力环境下的表现优异;广东联通已构建起全面的产品矩阵,既包含针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设计的具备持久性与SLA保障的对象存储,也涵盖适配AI大模型发展需求的向量数据库,并推动相关技术迭代。
存储厂商有何动作,存力如何赋能企业
存力建设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存储厂商的技术和行业企业的实践尤为关键。笔者跟随“存力中国行”走进广东代表厂商与企业。
在存储厂商中,华为的思路颇具代表性,其以“规模聚数、高效治数、安全供数、产业用数”为四梁八柱:通过Omni-Dataverse全局文件系统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区域数据可管、可视、可流动,筑牢聚数基础;依托ModelEngine工具链提供数据准备、模型训推、应用编排全流程能力,提升治数效率;以软硬一体可信空间保障数据流通安全,构建供数屏障;最终联合行业伙伴打通场景落地,实现产业用数闭环。
在国产化存储赛道上,广电五舟这家企业同样值得关注,其作为专业的智能算力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国产化存储技术领域,打造全国产分布式存储、全闪存系统,在广州政务云等项目中实现全国产化先进存力底座的落地,为存力产业自主可控提供坚实支撑。
再看企业端的实践,这次走访的华银康令笔者印象深刻。华银康是专业做病理AI医学诊断服务的企业,其病理诊断AI模型需要海量切片数据训练,但医疗数据存储有两个硬约束:一是一张数字病理切片可达1 GB,二是患者隐私不容有失。华银康的解法是握手华为,部署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高效压缩技术降低空间压力,再用多层防勒索技术筑牢安全防线。
笔者观察:存力已成为AI时代通用基础设施
这次存力中国行广东站的探访,让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存力中心的价值。
对各行业而言,它打破了数据利用的门槛,尤其让小企业无需自建复杂存储系统,就能借助公共存力底座获取跨行业的高质量数据资源,在AI时代与大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对政府、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它更像搭建了数据共享的安全桥梁,让公共服务的精度与温度同步提升。
在笔者看来,存力中心建设的意义在于其重构了数据价值链,过去数据价值停留在企业内部,现在通过建设存力中心,数据能跨企业、跨行业流动,产生“1+1>2”的效应。
创新永无止境,攀登未有穷期。当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存力中心或许会像当年的电网、高速公路一样,成为支撑经济社会运转的通用基础设施。而存力中国行的意义,正在于让更多人看到这一点,共同推动存力产业从量变走向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