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2025年空天信息大会暨中科星图生态发展大会期间,由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承办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与创新论坛在合肥举行。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协会学会、投融资等领域300余位嘉宾,探讨商业航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商业航天看似遥远,但实际上,生活中很多方面都用到了航天技术。比如手机导航、车辆导航、共享汽车等,都依赖卫星信号实现定位导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特聘研究员龚柏春观察到,安徽企业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业务已覆盖卫星的设计、发射、运维及太空交通管理等航天技术的关键环节,产业链已逐步形成闭环。“上下游打通后,不仅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他提到,其所在实验室团队中已有不少毕业生来到安徽就业,有的在商业航天企业工作,有的在深空探测实验室任职。
谈及商业航天未来发展,龚柏春认为,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而技术发展、商业模式探索则属于更高层次的领域,没有人才作为根基,谈这些都是空中楼阁。“安徽拥有众多高水平高校,是国家的人才高地,这些高校在航天领域的人才建设方面还有巨大潜力待挖掘。”
他还认为,全社会要为整个航天事业培养人才,而非商业航天单一领域。这些人才,一部分会进入科研院所、企业“国家队”;另一部分则会投身商业航天民营企业。“培养过程中,校企可通过多种途径和场合让学生充分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态势,助力他们做出适合自身的选择。”
人才培养是当天论坛的“高频词”。
为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战略号召,推动航天领域产学研协同发展,本次论坛以中国宇航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为平台,汇集中科星图、星图测控、中科卫星、星河动力、微纳星空、环天智慧、陆海空间、工大卫星等十余家商业航天领军企业,共同发起“航天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打造“高校-企业”一体的人才培养联盟,旨在为青年人才提供实践平台和职业发展通道,助力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可持续发展。
“高校虽有先进的技术研究,但科研成果最终还要与企业需求及产业化目标精准对接。该计划既能让高校学者深入了解企业在航天领域的实际需求与技术难题,也为企业拓宽人才储备与合作渠道,是双赢之举。”中国宇航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主席、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志锋表示,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是酝酿已久的举措。
首批参与的12家企业,计划通过双向选择的形式,每年为航天领域重点高校提供若干重点岗位,未来会扩充企业与高校的参与范围。此外,该计划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更多面向工程应用的对接场景,同时依托商业航天的行业生态链搭建青年学术交流平台。“最终希望能为人才拓宽创新创业与就业渠道,也为企业持续拓展人才储备路径。”梁志锋说。
他提到,自2022年,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合肥以来,企业感受到当地对产业的大力支持。“从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到项目落地实施,再到办公场地保障、证照办理等流程,政府效率非常高,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最初,合肥空间信息产业领域企业数量较少,目前,落户合肥的空天信息产业公司已达300 多家。”
梁志锋说,产业目前急需具有航天工程经验的青年人才。未来,计划联合国内航天测控以及空间态势感知领域的企业共同发展,并吸引这些企业落户合肥,也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共同助力产业链发展。
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之一,近年来,合肥重点布局商业航天新赛道,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制造、服务等关键环节的产业生态链,为商业航天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和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壮大提供坚实支撑。
此次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与创新论坛为行业搭建了高规格的交流合作平台。与会嘉宾围绕产业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达成多项共识。论坛不仅展示了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最新成果,更通过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造了合作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