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科研淘宝”平台,激活协同创新生态
青岛古镇口大学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开放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网站与微信小程序自去年9月同步上线以来,秉持“不设区域界限、不设价值门槛”理念,为企业打造“家门口的实验室”,让企业体验“像逛淘宝平台一样找科研资源”的便利。
青岛西海岸新区整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等14家单位的近500台(套)科研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共享,企业方只需动动手指,就能一键对接多所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轻松查看仪器信息、研发领域,实现与科研团队的“零距离”对接。
同时,西海岸新区出台古镇口大学城创新券政策,科技型企业使用共享资源享30%补助,大学生创客团队使用共享资源享80%补助,资源供给方享10%至30%奖励。
共享平台的建立是重要的第一步,但西海岸新区的目标是促进更深层次的融合。今年3月,西海岸新区启动科创平台产学研结对共建计划,依托共享平台,邀请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新区企业结对共建,标志着服务模式从单纯的“硬件共享”向“协同创新”转变。
共享平台首批精心筛选并“上架”了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西海岸新区重点产业的53个高能级科创平台,通过“线上展示+线下对接”双轮驱动,推动校企“精准配对”。
青岛理工大学李宏升博士团队将“青岛市遥感成像与精密测量技术创新中心”信息上传平台后,仅几天就收到多家企业合作请求,最终与中融装发(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北斗卫星数据应用中心成功“结对”,在西海岸新区海洋科技产业园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深海探测、海洋生物等领域开展机载激光测深雷达定标测试和水下机器人科研训练工作。
古镇口海洋科教创新区高校理事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鞠庆坤介绍:“本次结对共建目标是帮助西海岸新区每家企业至少对接一个科创平台,推动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共享平台打破了科研资源与产业需求间的壁垒,不仅推动优质科研资源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还能牵引高校院所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将持续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结对共建计划实施短短3个多月,成效已然显现,5个重点项目成功“联姻”,更多合作在紧密洽谈中,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除了李宏升博士团队的联合实验室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赵东亚教授团队持有的两项专利作价105.91万元,吸引投资196.69万元,在西海岸新区注册成立青岛瑞浦特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加快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感应加热炉系统;山东科技大学储能技术学院绿色氢能技术团队联合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获批2025年度科技部“一带一路”绿色氢能与新型储能技术培训班项目,将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培训。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政策支持是驱动融合的“催化剂”。共享平台清晰列示了结对共建项目的政策红利:在区级人才奖补政策中,对促成国家级人才工程人才与企业合作的驻区高校院所最高奖励50万元;鼓励高校院所举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挑战赛,对落地获奖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设立古镇口大学城科技股权投资运营中心,实施财政资金“拨改投”“拨投结合”“先投后股”改革,用好高校天使基金,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活水”。
“展望未来,西海岸新区将深入拓展结对共建合作领域,推动校企共享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检测认证等平台,共建成果转化产业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院士专家博士后工作站、实习实训基地、订单班等,深化人才互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合作。”鞠庆坤表示,高校理事会秘书处还将联合大功能区、镇街、区直部门,开展项目路演、成果推介、洽谈签约、政策宣讲等活动,破解共建痛点,持续激活区域创新生态的“一池春水”。(记者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