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生成式AI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 “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 ,并将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列为重点任务。教育部同步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擘画国家教育新生态蓝图。
粤港澳大湾区肩负国家战略使命,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与AI融合的实践路径。值此首届湾区校长治校交流座谈会召开之际,奥一新闻推出《AI教育未来式:探路未来——大湾区数智教育生态重构路径》专题报道。
本期聚焦校企协同
立足湾区视野
通过深度对话教育管理者
一线校长以及专家学者
多维度呈现
“政企校”协同构建智慧教育共生生态;
校企协同推进智慧教育产业生态面临的挑战;
构建协同共生的智慧教育生态的破局探索。
报道旨在记录
这场深刻变革的湾区足迹
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参照
敬请关注
“学校和人工智能本是两个行业,嫁接必须靠专业人才解决真问题。”深圳前途国际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昼在接受采访时一语中的。
当DeepSeek掀起全球热潮,教育领域正悄然发生一场深刻变革:AI不再局限于充当学生做题、教师批改作业的“电子助教”,而是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化身不可或缺的“智慧伙伴”。这背后,是一场由技术应用向智慧教育生态构建的根本性转变。
深圳以《深圳市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纲要》为核心,统筹推进课程多样化、平台多样化、师资多样化和应用场景多样化的全面创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图源:南山教育
为更好地支撑义务阶段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深圳打造了“深教AI平台”,整合腾讯、科大讯飞等8家企业的技术及教学平台资源,为全市区校提供课程资源、教学工具、模型库和案例库,各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平台和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生态革命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与深度协同。技术供应商的角色正从简单的“产品交付”向“生态共建伙伴”转变,共同推动教育核心业务的重构。深圳,正以“政企校”协同为引擎,探索这条转型之路。
现象观察:“政企校”协同构建智慧教育共生生态
当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
一个根本性问题随之浮现:
AI究竟是教育的助力者
还是其逻辑的重塑者?
深圳的答案是清晰而系统的:以政府为引领者构建制度与平台底座,以企业为赋能者注入技术与场景活力,最终在学校这个创新主战场上实现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深圳没有止步于“设备进校园”的表层动作,而是通过“政企校”三方深度协同,搭建动态运作、内生生长的智慧教育共生生态。政府的角色已从“政策供给者”跃升为“生态驱动者”——
☛ 福田区
福田区以《全域推进教育人工智能二十五条举措》和“6个一”发展行动(涵盖政策规范、AI应用标准、数据平台、教育门户、骨干教师队伍及“产业+学校+机构”三方联盟)为框架,整合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资源,深度赋能区内AI教育基地校、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建设。
☛ 宝安区
宝安区则以“宝教通”平台为核心枢纽,通过实施基础网络、基础平台、云端学校三大工程,其核心中台“宝安智教”集成了腾讯AI助理、华云天图AI助手、深圳电信AI、元启AI学伴、小海智能体、“小宝”(面向教师)、“小安”(面向家长)以及帕拉卡AI助手等AI工具,为全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教师作业批改、学情分析效能大幅提升,其“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让家校社信息互通效率提高60%,社区资源利用率翻倍。
与此同时
企业角色正经历
从“产品供应”到“教育共建”的
根本性转变
好未来集团旗下的“九章爱学APP”深度嵌入课堂教学与学情分析系统,与深圳高级中学等多所学校共建开放式资源平台,其苏格拉底式提问、精准练题与心理疏导功能及“小思老师”引导式答疑与“小智老师”步骤化解析的双模式有效解决课后学习痛点,应用后学生数学练习完成率提升30%,家长辅导时间减少80%。
更多企业躬身入局:前途国际在福田区试点,探索为辖区学校提供“学—教—研—评”全过程智慧教育方案,致力于实现陪伴式反馈、情绪识别与个性化学习建议;奥威亚在龙岗试点“AI教学技能实训系统”,通过课堂数据建模辅助新教师教学反思;洋葱学园将AI助手植入课堂全流程;优必选在南山区以“编程+人工智能”为切入点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取代人,而在于唤起人,企业唯有转向共建机制、参与系统设计,方能迈入智慧教育的“热带雨林”。
协同之困:技术理想与教育现实的碰撞
尽管AI在教育领域前景广阔
但校企协同推进智慧教育产业生态的过程
并非一帆风顺
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
需求转化断层
“老师不懂技术语言,企业不解教育逻辑。”白昼的这番感慨,道出了校企合作中的现实困境。企业研发的技术产品往往基于自身的技术逻辑和市场需求,而学校的教学需求具有独特性和专业性,双方在沟通和需求对接上存在明显的障碍。
例如,企业开发的某些教育软件,功能强大但操作复杂,不符合教师日常教学的实际需求;而教师提出的需求,企业可能因技术难度或成本问题难以实现,导致技术与教育难以有效融合。
数据孤岛难破
在AI发展过程中,数据是关键要素,企业渴求获取大量数据来训练模型,提升技术性能。然而,学校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高度重视,担心学生数据泄露带来风险。教育局则因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处于两难境地。这种矛盾导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数据流通不畅,形成数据孤岛。
例如,企业无法获取足够的真实教学数据来优化教育产品,学校也难以借助企业的技术优势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应用,限制了AI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潜力。
评价体系滞后
当前,教育局的考核体系侧重于升学率等传统指标,企业则更关注产品的用户活跃度和市场收益,这种差异使得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新评价体系难以建立。在AI教育应用场景下,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无法全面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使用AI工具开展教学的教师,其教学创新和学生能力培养的成效难以通过现有评价体系体现;学生在AI辅助下获得的思维能力提升和个性化学习成果,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使用AI的积极性。
破局探索:构建协同共生的智慧教育生态
面对协同困境
深圳的实践探索指向了清晰的解题之道
核心在于构建
多方协同、机制创新的
智慧教育生态
破解需求转化断层
关键在于“深度协同”与“渐进磨合”
破解需求沟通障碍,需要建立校企深度协同机制。点猫科技在福田区的实践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与学校师生“边磨合边创新”,进行大量课题研究与场景化需求采集,精准把握动态变化的需求,并经过数十轮课堂实测与迭代优化,最终推动AI工具转变为真正符合教学场景的“智能伙伴”。这种模式强调在产品开发与应用初期就引入学校深度参与,实现需求的精准转化与持续优化。
打通数据孤岛
构建“政企校”协同的数据治理机制
数据流通的破局,需要政策保障与技术解决方案并行,形成协同治理框架:福田区依托其“六个一”框架中的严格准入机制和规范性文件,为数据的合法、安全采集与应用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宝安小学通过技术手段探索将真实课堂行为(如师生互动、学习状态)有效转化为可量化、可利用的结构化数据,并在专家与工程师共同解析下,服务于教研生态改进。这为解决“有数据不敢用、难利用”的问题提供了落地范例。
革新评价体系
探索适应新生态的“过程性”与“证据化”评价
适应AI时代的教育变革,评价体系需要从侧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与发展:宝安小学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以过程为中心的证据链”,对教师的学习轨迹、实践成果、反思记录等进行不可篡改的存证。这为教师的专业晋升和能力发展提供了基于过程、可追溯、有公信力的支撑,是评价体系转型的重要尝试。这种模式对于建立面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果评价也具有启发性意义。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
编辑:任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