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暨南大学举办了第九届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智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技术、伦理与价值重塑”,共收到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们投稿339篇,吸引了国内外132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所共同参与,探讨了当前媒体技术革新对社会、文化及伦理的深远影响。
论坛开幕式由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曾一果教授主持。“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被数字技术深度重构的传播新纪元。”曾一果表示,这场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变革正在重塑信息传播的基本范式,以DeepSeek工具为例,技术既带来了信息传播突破时空限制的积极面,也产生了诸如学术伦理等需要审慎对待的新问题。
暨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惠清明表示,暨大新闻传播学科在智媒融合、全球传播中勇立潮头。“希望研究生做学术洞察者和未来建设者,专家学者为青年成长提供指导,推动学科繁荣发展。”
暨大新传学院院长支庭荣表示,当前世界变局下新闻传播学界面临着智媒时代的新课题,他呼吁学界同仁凝聚智慧共识,期待青年学子通过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注入新动能。
随后,论坛进入主题演讲阶段,由暨大新传学院副院长罗昕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汤景泰教授带来了题为《AI驱动的虚假信息传播模式》的演讲。他提醒,需要警惕某些利益集团在国际范围内,利用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平台、舆论场来推进自己的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吴小坤教授分享了《人格特征异质性视角下大语言模型生成图像情感认知关联分析》的前沿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孙信茹教授以《用叙事探究的方法做数字文化研究》为题,为在场听众提供了数字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郭小平教授聚焦《韧性传播:超越传播脆弱性的应急响应》,探讨了在复杂传播环境下的应对策略,他认为如今对数字的盲目崇拜与过度依赖群体扩大,深度伪造技术和AI滥用加剧了智能传播乱象。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常江教授以《媒介尚古主义:人机共生时代的抵抗文化行动》为题,深入剖析了媒介文化现象。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的章戈浩副教授带来了《递归时间性与探客操作性》的主题演讲,发表了独特见解。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生辉教授则以《智能传播时代的舆情博弈》为题,分享了智能传播时代下的舆情变化与应对。《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执行主编董世峰教授对各位专家的演讲进行了深入点评,进一步引发了与会者的思考与讨论。
当天下午,分论坛活动在新闻学院大楼的多个会议室同步开展。八个分论坛分别聚焦智媒时代的传播与社会治理、文化传播创新、新闻生产与生产伦理、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舆论引导与价值形塑、城乡传播以及健康传播与传播秩序等不同研究方向,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展示学术成果和交流研讨的广阔平台。
论坛闭幕式由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亮教授主持。本届论坛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宝贵平台,推动了智媒时代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专家学者们的精彩演讲与研究成果展示,与会者们对未来传播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张恩豪
通讯员 马欣怡
图丨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