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玉屏侗族自治县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菌包生产车间,多台大型自动化设备正高效进行菌包的定量包装及灭菌生产。
规模巨大的自动控温车间看上去恰似一个大型农场,但里面并没有发现一块泥土,仅有几位员工驾驶叉车,把菌包从高达18层的菇床架上一一取下,随后这些菌包就通过自动流水线传送到出菇车间。
养菌车间。
不远处的出菇车间,智能加湿设备正从顶层喷洒着雾化纯净水滋养菌包,每层出菇床架上的补光灯带发出的微光,为已钻出菌包的鹿茸菇补充着光照。
“从拌料到养菌,菌包经过了70天的培养,现在只需要在出菇车间智能管理30天,就能采收。”该公司总经理陈家平说,依靠智能工厂化车间,种蘑菇就像在工厂里生产零部件一样,产出的“数字蘑菇”,源源不断发往市场,走上市民的餐桌。
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
据介绍,传统食用菌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其生产过程中的接种、管理、采摘、打包等都需要大量人力,曾一直被认为是技术门槛低、利润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积极引进食用菌种植生产企业,扩大种植面积,拓展产业链,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有效促进了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进程。
为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该县建立多部门快速高效协调机制、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专班、加大研发力度、出台了《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实现了集食用菌研发、生产、深加工和贸易一体化的现代高科技农业企业体系。
同时,玉屏积极与贵州科学院、国家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三明基地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立贵州科学院贵福食用菌研究院、贵福食用菌培训中心等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基地,并建立专业生产实验基地,进行产品研发和菌种驯化,全面解决出菇率及精深加工工艺等问题,助力食用菌现代化发展迈向新台阶。
工作人员在查看鹿茸菇长势。
作为一家集食用菌产学研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省级龙头企业。贵福菌业依托科技引领,将食用菌从田地里、大棚中转移到工厂内,不断促进食用菌产业向智能化、数据化、规模化、精深化方向发展。
说起工厂种植的好处,陈家平点开手机APP,菇房内温度、湿度尽在“掌”中。每个车间都可以根据蘑菇生长情况,实现光照、温度、湿度、通风等各个要素的人为控制与调节,确保每一朵蘑菇能够健康、快速地生长,实现高产、量产。
这还只是数字生产的一个环节。贵福菌业将传统种植经验转化为数字模型,让蘑菇在最合适的环境中生长。168个菇房实现轮流采摘,每天可采收新鲜食用菌36万斤,真正让食用菌生产告别“靠天吃饭”和淡季旺季之分。
工人在食用菌加工车间忙碌。
无土栽培不仅提高了食用菌单产,还提高了品质。顺着流水线来到加工车间,上百位工人正忙着把生产线上的鹿茸菇切根、分拣、装盘、称重。整个鹿茸菇生产线的高效精准运行让人叹为观止。
安上科技的“翅膀”,贵福的食用菌也飞得更快,更稳。目前该公司已建成无菌接种车间、净化养菌车间、食用菌研发中心等为一体的绿色企业,可实现茶树菇、羊肚菌、香菇、鹿茸菇等20多种菌棒加工生产。
“能为千家万户的餐桌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的心里特别自豪。我们会继续努力工作,确保每一朵鹿茸菇都能安全、及时地送到每位消费者手中。”车间工人姚敦鹏说。
长势喜人的鹿茸菇。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推动食用菌生产方式变革,使当地农业发展向数字化迈进。数据显示,贵福菌业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2000余人从事食用菌及相关产业工作,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一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家中的妻儿老小,比去外边打工强多了。”职工田必成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陈家平表示,他们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人才建设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工业化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目的的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全面推进食用菌向智能化、数据化、规模化、精深化方向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葛永智
一审田勇
二审杨聪
三审朱邪
上一篇:创新中心:马拉松冠军有备而来
下一篇:祝贺!我国又成功攻克一项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