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要求,多家移动智能终端厂商和网站平台,率先探索建设未成年人模式,实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的三方联动形式,移动智能终端成为未成年人模式的统一管控入口,这标志着多应用联动正式启动,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未成年人模式具备自动切换功能,体现便捷使用原则。《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有91.6%的家长知道各种应用程序的“青少年模式”,但也有家长提出设置程序繁杂等改进意见。未成年人模式实现关口前移,家长可以通过终端一键启动,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自动切换;在移动智能终端退出未成年人模式后,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自动切换到普通模式界面。同时,未成年人模式支持家长或未成年用户通过账号在多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统一设置。用户通过登录同一账号,自动将该账号下其他移动智能终端的已有配置复制到本地并开启。
未成年人模式满足了未成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未成年人模式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使用时长管理和内容选择。在未成年人模式中,家长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需要对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个性化设置,如设置每日使用时长、节假日使用限制、连续使用休息提醒等;也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应用程序进行管理,如设置单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的使用时间段、使用时间、内容(网站)访问限制等,对于必要的应用,也可以将它们加入“始终允许”列表,这样即使在停用时间,孩子也能正常使用。
未成年人模式的“远程守护”成为家长的得力助手。在当下数字化时代,家长们平时由于工作繁忙,都非常担心孩子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部分终端推出“远程守护”功能,可以有选择地设置孩子可以使用的应用,并设置应用的使用时长,既满足了孩子的使用需求,又防止了他们过度依赖手机,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上网用网习惯,成为家长们的得力助手。例如,家长可以通过“远程守护”功能,查看并管理未成年人的用机时长。当然,家长在管理孩子使用手机时,自身也应当以身作则,主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水平,通过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科学的家庭上网规则,建立开放、平等的家庭沟通机制,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发展。(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 方增泉)
来源:“网信中国”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