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地大成功发射了一颗卫星
创始人
2025-05-17 16:40:31
0

▲朱雀二号改进型火箭加注现场(图片来源:航天观观)

▲火箭发射现场(图片来源:航天观观 大漠问天)

5月17日,“地质一号”卫星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服务地质行业的高光谱遥感小卫星,将极大提升我国在资源勘查、矿产监测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领域的自主遥感能力,标志着我国在地质勘查和监测高光谱遥感卫星“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王力哲与“地质一号”卫星

“地质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地质行业小卫星,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联合天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浙江省地质院等单位共同研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力哲教授担任工程总师。

▲“地质一号”高光谱卫星光谱响应函数曲线

“地质一号”卫星围绕地质资源环境要素探测与识别需求,在可见-近红外(VNIR,410–1000nm)与短波红外(SWIR,1000–2480nm)波长范围内分别优化配置了16个及10个谱段。可见-近红外波长范围内,主要针对水、土、矿、植被等几大要素的探测,实现不同地质环境要素的精细光谱监测。在短波红外波长范围内,“地质一号”强化了地质行业光谱谱段的信息获取能力,特别是针对典型地质矿物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显著光谱特征,提升了对矿物组分、岩性类型、矿山环境等地质矿产领域的深层次信息获取能力。“地质一号”的光谱配置充分结合地质资源环境要素的光谱响应机制,为地质环境监测、矿产资源分类与成矿靶区预测等应用场景提供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遥感数据支撑。

▲研究人员手持“地质一号”卫星模型进行讲解

研究团队在卫星载荷设计、光学配置及结构集成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与优化,成功保障了高光谱成像质量下,突破了小型卫星平台在体积、重量、功耗等方面的多重约束,实现了轻小型、高性能、低成本卫星载荷与平台的高集成化设计,采用可见光/短波红外共镜头设计、轻量级离轴三反光机系统及像元级镀膜等高集成度、轻小型化载荷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高光谱载荷系统体积大、重量高、能效利用低和部分谱段成像稳定性较弱等难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任、“地质一号”总指挥秦绪文研究员指出,“地质一号”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服务地质行业的高光谱遥感小卫星,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统一部署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将对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支撑找矿突破发挥重要作用。

▲王力哲在火箭发射观礼台

“地质一号”卫星工程总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力哲教授介绍,高光谱遥感是通过很窄并且连续的光谱通道,从卫星向地面观测,持续成像。这样的光谱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这样的精细光谱可以精准地识别地表的物质成分,对于我们地质行业的业务场景,例如地质调查、地质找矿、生态环境监测等极为重要。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地质调查事业急需高光谱卫星数据支撑,但是我们地质行业利用高光谱面临着专用光谱的供给不足的痛点,当前可用的高光谱卫星不多,精准供给地质行业的光谱谱段不足,并且分散在不同的卫星中,“光谱-时间-空间”不连续。因此地质行业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的当务之急是研制高光谱地质卫星。“地质一号”卫星就是面向地质行业这样的重大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攻关研制的。“地质一号”卫星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建立了地质卫星商业航天模式,用商业航天解决国家和地质行业的重大需求。研发团队从2022年开始,精准面向业务场景,采用商业航天模式,汇聚优势研发力量,形成了“需求-顶层设计-技术-团队-资金”的工程闭环,建立了地质卫星商业航天模式,成功研制了“地质一号”卫星。二是突破了若干关键技术。为了满足商业航天业务逻辑和商业模式,我们调研了地质调查业务的精准需求,国内首次实现了 410nm-2480nm间地质探测谱段集中精细设计,并突破了高光谱卫星若干轻小型技术,例如分色及分光镜的三独立焦面集成技术、像元级滤光片镀膜技术,这些技术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地质一号”卫星载荷主任设计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谌一夫副教授介绍,“地质一号”卫星针对地质行业需求与应用,采用超窄带镀膜技术,该技术在工艺与技术复杂度上都更加具有挑战性,但可以有效针对不同谱段大气窗口的透过特征,地面目标物的反射率大小及地质应用的具体需求,设置更加合理的不同大小的谱宽,解决了不同谱段间的信号相互串扰问题,在保障传感器高信噪比的情况下,抑制多级TDI积分过程中的噪声增加与累计,从而有效提升了成像质量。与此同时,当前大多高光谱卫星体积与重量大,研制与发射成本昂贵,难以适应当前的低成本、快速灵活的商业航天发展与地质遥感应用的推广。

“地质一号”卫星历经近三年研发,最终,在2025年年初研制成功,未来,该研究团队将基于“地质一号”高光谱卫星研制思想与经验,采用多卫星分布式光谱段设计这一新兴的设计理念,推进“地质二号”卫星的研发工作,加速构建高光谱地质环境资源星座,突破实现地质遥感高光谱的“时-空-谱”连续探测能力,为发展地质行业航天遥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党委书记刘杰表示,在新征程上,地大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记“地质报国”的初心使命,坚持“四个面向”,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和有组织科技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建设发展,加快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地大贡献。

校长李建威表示,作为一所行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地大以服务资源能源安全、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等国家战略为使命,积极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重大战略工程,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聚焦学科前沿科学问题和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创新有组织科研机制,着力为解决区域、国家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文 | 焦思勤 贺海旭 程旬 黄晓辉

图 | 柯皓 贺海旭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文旅产业新成果新亮点集中亮相 旅博会上,人们在展位前互动交流 羊城晚报记者 邓鼎园 摄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黎存根、实习生...
一站式服务、数字化支付,服贸会...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今天是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行的第三天, 记者发现,本届展会...
3秒预警,AI“河伯”守护泳池... 体育正为人民美好生活、健康生活赋能。9月12日开幕的2025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
马来西亚MDA认证:医疗器械管... 马来西亚 MDA(Medical Device Authority,医疗器械管理局)认证的注册流程与...
扫地机器人,困在围城里 文 | 伯虎财经,作者 |梦得 最近,小红书一则帖子引发了大家对扫地机器人的广泛讨论:一位网友在为...
数据要素赋能产业升级 多方共商... 9月11日,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数据要素赋能河南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路径研究研讨会,汇聚政府、企...
我国商用密码认证体系日趋完备 ... 记者今天(9月12日)从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从2020年开始建立国家统一推行的...
47项!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 9月11日,中国教育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
“AI+金融”创新实验室落户良... 本报记者 朱宝琛 9月12日上午,北京中关村学院、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北京基金小镇联合共建的“AI...
省科技馆首开夜场!本周日晚“科...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武佳)想在夜晚探索科技馆的奥秘吗?想近距离观察萤火虫、用天文望远镜看月球环...
上海创智学院,如何以“创智”向... 翻看打车软件过去一年的记录,刘鹏飞发现自己大概有350天都在上海创智学院。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副教授,...
抬头看!“天空之眼”已就位 交警操控无人机检查施工区域情况。 (受访单位供图) 国庆节将至,西安的马路又要“忙”起来了。今年,西...
四喜蛋业:智能装备与思想引领的... 在丹东四喜蛋业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全新的自动装拖机正平稳运行,一枚枚鸡蛋被精准地放入托中。与此同时,在...
广西:“智”汇服贸 桂涌“新”...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拉开大幕。广西以“贸美八桂·...
微软发布Windows 10新... 2025-09-12 14:41:32 作者:狼叫兽 微软近期发布了Windows 10的一个新预...
进企业看发展 | 杨凌智慧农机...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富海工业园的杨凌泓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厂房看到,公司工作人员正对两台即将发往俄罗斯的...
红领巾爱国防|国防教育润童心 ... 旌旗猎猎映朝阳,少年壮志燃胸膛。9月11日上午,团肥东县委联合县双拥办、县人武部政工科、县教体局及某...
数智通赋能浙江历史经典产业暨非... 9月10日,“ 数智通赋能浙江历史经典产业暨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成果发布会” 在浙江省龙泉市盛大举行。...
西部建设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低...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西部建设(002302)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低温...
运动如何拨慢“表观遗传时钟”? 参考消息网9月12日报道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9月7日刊登题为《运动如何拨慢“表观遗传时钟”:科学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