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华见
“做芯片九死一生。”
5月15日晚,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上称,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机SoC芯片,名字叫“玄戒O1”,即将在5月下旬发布。
花朵财经扒拉了一下评论区,发现争议挺大的。
有的说“可能是为了转移最近的舆论热点”,也有说“可能是代自研”,还有说是真自研,毕竟有官方媒体背书嘛,人民网还发了微博评小米芯片即将问世。
在此前的一个半月,可以说是小米的“至暗时刻”。小米SU7事故,让小米汽车跌入谷底。
要知道,在今年2月,雷军还在叠首富buff:当时小米市值曾攀升至1.4万亿港元,雷军一度登上中国首富宝座。
屋漏偏逢连夜雨。5月,小米SU7 Ultra因4.2万元的前舱盖“装饰”问题,遭遇近400名车主集体退车。这一事件为小米的发展增添了几分波折。
雷军此前还曾说过:“创业九死一生。”在竞争激烈的科技行业,这句话更显深意。芯片作为手机科技的制高点,是小米要成为伟大公司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自研”通常包含设计、验证、量产全流程控制,而芯片行业的特殊性在于需依赖全球产业链协作。
以华为为例,其麒麟芯片同样依赖ARM架构和台积电代工,但其通过自研基带、NPU等模块实现了高度自主。这种“部分依赖+核心自研”的模式,为科技企业在产业链协作中寻求自主突破提供了参考。
反观小米,玄戒O1的“半自研”模式虽不及华为彻底,却符合小米当前的技术积累水平。
根据公开资料,小米玄戒O1采用台积电4nm工艺,自研“赤兔”架构+双脑协同AI,Geekbench6多核7500分,性能接近骁龙8Gen2。业界的点评是,外挂基带+UWB生态联动是亮点,虽非全自研,但填补了国产先进制程设计空白。
年报显示,小米2024年研发投入241亿元,芯片相关专利突破5000件,这些数据都印证了小米技术投入的持续性。
再往前追溯,早在2014年10月,小米便低调成立了芯片公司——松果。按小米高管的话说就是:“我们的芯片部门早就成立了。”
2017年,小米曾发布自研的手机SoC芯片澎湃S1,因性能问题反响平平。后来,小米调整策略,专注开发影像、快充等小芯片。
2021年,小米推出澎湃C1影像芯片,这是一款独立于SoC的图像信号处理芯片(ISP),助力手机影像表现。
如今小米宣布自研芯片,事实上是十年磨一剑,憋了个大招。
但芯片研发是典型的“烧钱游戏”,华为海思用十余年才站稳高端市场,而小米2025年芯片研发预算虽突破300亿元,但相比高通、苹果仍有差距。
除此之外,如何平衡手机、汽车、IoT等多业务线的资源分配,也将是雷军团队的重要课题。
有意思的是,5月15日和5月16日,我方商务部和外交部在记者会上,都回应了美方关于“在全球使用华为芯片都属于违反美国的出口管制”的问题。
一边是华为昇腾芯片正在备受管制,一边是小米高调宣布自研,雷军的底气在哪?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提到,(美方)无端对中国芯片产品和人工智能产业进行恶意封锁和打压,严重违反市场规则,严重扰乱全球产供链稳定,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中方对此坚决反对,绝不接受。
这也许就是雷军的底气:你可以质疑小米芯片,但不能质疑中国芯片。
以下为雷军内部演讲全文: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