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青岛讯(记者陈凌馨 ■启元)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近日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向智慧化、数字化迈出关键一步,将填补城轨行业应用空白的现状。
城轨行业大模型画像
城轨行业大模型画像
城轨行业大模型具备四大创新亮点:一是完全解耦,实现算力、平台、大模型的完全独立,互不影响,具备部署未来更优模型的能力;二是全栈自主化,以国产通识大模型为基座,自研城轨行业大模型;三是大小模型融合,借鉴MOE架构(分诊就医),构建“大模型+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城轨大模型,全面覆盖轨道交通运营场景;四是数据思维链,融合行业、地铁企业等数据,构建城轨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提升模型专业能力和准确性,增强输出结果可信性。
青岛地铁集团联合高校、设计院、AI企业等19家单位组建青岛地铁“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体”,研究成立“青岛地铁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体”,集结技术专家与AI训练师团队共计300余人,形成“联创体+实验室+突击队”的研发体系,开展“轨道交通+人工智能”1123N行动。
城轨行业大模型画像
青岛地铁首先从乘客的安全便捷出行需求出发,提炼出159项覆盖轨道交通全业务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研发青岛地铁大模型,建立“1个大模型+18个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城轨大模型应用体系,赋能设备智能维修、乘客智慧服务、运营高效组织、应急处置等N类场景应用。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秘书长王燕凯介绍,共研共建行业在AI大模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行业大模型建设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全产业链所有成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协同发力、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在共研体合作方面,协会支持行业单位参与城轨行业大模型建设并共享发展成果。
供电智能体
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城市轨道交通肩负着服务民生、支撑发展的双重使命。青岛地铁坚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指出,“智慧重构,提质未来”不是数智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米宽,百米深”的深入探索。青岛地铁将持续发力智慧城轨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一是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引领、应用赋能,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主动贡献青铁场景和高质量数据,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二是协同建模,基于行业大模型共同认识,全力支持行业大模型应用与迭代升级;三是产业聚势,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智慧城轨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
(图片均由青岛地铁集团提供)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