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全面升级,让AI真正触手可及。
作者|田思奇
编辑|栗子
19世纪末,当电力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它一度被视为科学怪人的玩物,仅有少数科学家与发明家了解它的奥秘。直到托马斯·爱迪生点亮白炽灯,尼古拉·特斯拉推动交流电走向实用,电力才真正开始改变世界。
正是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推动电力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在随后的数十年间,电力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通信等众多领域的核心动力来源,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天翻地覆。电气时代的浪潮,由此席卷全球。
一个多世纪后,人工智能也正处于从技术突破走向广泛应用的关键转折点。它经历了漫长的理论探索和技术积累,如今正加速走出围墙,进入产业、服务、社会治理的实际场景。
「甲子光年」认为,正如电力普及依赖系统性工程与基础能力支撑,要让AI真正“可用、好用、用得起”,同样需要强大的平台架构、可控的核心技术和完善的生态体系作为底座。
尽管目前行业内的AI模型层出不穷,但基础设施的迭代速度尚难满足高速发展的需求。这也是AI应用难以规模化、场景化落地的核心症结。天翼云息壤,正是为破解这一瓶颈而来。
近日,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中国电信总经理助理、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志强宣布,天翼云作为国家云,聚焦平台架构、国产化根技术、AI应用生态三个领域,对息壤进行全面升级,为全社会提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服务。
中国电信总经理助理、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胡志强
来源:2025智能云生态大会·智能云合作论坛
这意味着中国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正迈入新阶段——天翼云息壤作为技术领先、自主可控、生态完善的智能服务基础设施,支撑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智能变迁。而这一过程中也体现了云服务国家队助推数字中国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1.夯实底层技术支撑
面对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变革趋势,技术自主、使用便捷,成为智能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前提。
此次天翼云息壤的升级,率先聚焦在技术架构的重塑上。
过去,AI开发者需要根据任务特性选择算力资源、搭建运行框架、配置开发工具。这种对底层架构的深度依赖,不仅筑起开发与部署的高门槛,更成为 AI 应用在多元场景间自由穿梭的“绊脚石”。
天翼云在息壤平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Triless架构,从“分层服务”走向“融合服务”,实现“三个无关”:
资源无关:接入跨域异构算力,依据地域、性能、成本等多维度因素进行智能调度,实现任务级的弹性供给。
框架无关:自研训推框架成功适配 120 多个主流模型,支持 “一次开发、多框架运行”,打破开发框架之间的兼容壁垒,提升平台的适配能力。
工具无关:将 AI 开发全流程进行封装,开发者无需再为工程细节烦恼,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
在当前“通用大模型+行业细分模型”并存的阶段,企业对AI的使用也从“简单调用接口”,转向“灵活定制、动态部署与持续优化”的深度集成阶段。
而Triless架构的推出,意味着天翼云息壤从根技术层打通了国产算力生态的堵点与难点,构建起更具适配性、灵活性和安全性的智能平台。这不仅提升了AI开发的效率,也为多行业、多场景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支撑。
2.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随着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AI普及除了要解决使用门槛问题,还必须面对底层技术自主可控的挑战。
天翼云以“根技术”为抓手,从操作系统、数据库到硬件服务器,全面实现自主可控,为AI基础设施打下坚实底座。
基础软件层面,天翼云CTyunOS系统已通过国家安全可靠测评,自主可控能力得到权威认可;天翼云TeleDB数据库全面升级,打造“超融合”数据库,支持应用系统平滑迁移,为客户提供开箱即用的国产数据库解决方案,降低替代成本与实施难度。
基础硬件层面,天翼云推出元器件级的国产服务器,真正实现基础硬件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天翼云紫金DPU,在网络存储加速、虚拟化全卸载以及高性能网络协议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天翼云在硬件自主进化路径上取得重大进展。国内首个国产单池万卡液冷算力集群——上海临港国产万卡池投入运营,核心设备实现全国产化。京津冀地区的首个国产芯片算力中心——北京万卡池也同步建成,进一步筑牢了北方智算底座。
这一系列创新与突破,不仅代表了天翼云作为“国家队”的核心研发能力,也为中国AI基础设施的战略自主提供了范式样本。
图片由AI生成
「甲子光年」认为,正如稳固的水坝是灌溉系统的前提,自主可控同样是AI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在这一背景下,天翼云通过息壤Triless架构与全栈国产化根技术的协同推进,为行业用户提供了“标准化部署+安全可控”的双重保障。这不仅有效支撑了现阶段AI应用的发展,也为未来大模型、多模态AI、智能物联网等趋势做好技术储备。
某种意义上,AI时代的基础设施就像电气时代的水利系统,不仅决定了技术能走多远,更决定了普惠能否真正落地。天翼云正是在这条底层之路上,以系统性布局、根技术突破为中国数智化转型筑牢“根系”。
这场深层次的技术变革,虽非一蹴而就,但将在未来十年深刻重塑AI基础格局。
3.培育普惠智能生态
AI 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协同共生的生态体系。天翼云以息壤平台为依托,从多维度构建智能产业生态,为智算普惠提供了强大支撑。
「甲子光年」认为,普惠性,已成为衡量AI基础设施成熟度的重要标尺,而其最终检验标准,仍取决于应用场景能否大规模落地。
比如在政务、科研和工业智造领域,息壤平台均已落地一批标志性案例。
政务智能体方面,息壤推出“政务办公智能体”“标书助手”等应用,助力提升文档处理效率与合规性;通过区域算力一体化调度,推动跨区域政务协同。
科研领域,息壤联合鹏城实验室、金凤实验室等,通过算力资源共享支撑科研团队完成复杂课题模型仿真与数据分析。
工业智造方面,天翼云与中国交建、国机集团等央国企合作,在工程监测、设备运维等关键环节引入AI能力,加快产业智能化转型步伐。
同时,天翼云携手瑞云科技等合作伙伴,围绕影视渲染、智能营销、数据治理等领域打造了多元AI解决方案。
例如在影视后期场景中,智能调度可以有效应对算力“潮汐效应”,兼顾成本弹性与创作效率;在营销领域,通过行为建模与内容理解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分发,推动企业从“信息触达”走向“用户共鸣”。
这些场景蕴含着一个共同的逻辑:以AI为核心能力,构建数据、内容与服务互联互通的智能协作体系。这也正是天翼云息壤平台所倡导的——不只是提供工具和算力,更是构建一套连接业务场景、驱动价值落地的系统性路径。
为破解行业普遍的“算力孤岛”问题,天翼云加快推动“城市算力互联网”架构落地,并在此次峰会期间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机构发布《城市算力互联网实践指南》。该指南不仅推动城市级算力节点互联互通,也为算力资源在区域内“统一标准、统一调度、统一服务”奠定基础。
截至目前,息壤平台已汇聚超过62 EFLOPS的算力资源,接入超过50家算力合作伙伴,构建起涵盖18个城市的“城市算力网络”。这一网络像水利系统中的主干渠,保障算力“南水北调”、按需流动。
此外,开发者是智能生态的原动力。天翼云发布第二代AI云电脑,以DeepSeek为牵引,全面升级AI应用中心。同时天翼云以魔乐社区为平台,系统化推进生态建设。
最新数据显示,魔乐社区已托管开源模型、数据、工具等各类项目超过1万个,实现了模型、数据、工具的融合发展,上线了200多个国产化应用,同时成立Modelers理事会,促进工具、算力、资源共享,为开发者提供了资源丰富又便捷的创新土壤。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天翼云举办的“天翼云息壤杯”高校AI大赛已吸引超3800支队伍参与,推动高校AI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在企业端,息壤平台通过可组装、可调用的“模型+工具链”服务,助力企业快速完成AI应用搭建与产品部署,实现从“技术跟随”到“能力主导”的转型。
来源:“天翼云息壤杯”高校AI大赛宣传片
从打造“看得见”的AI产品,到铺设“用得起”的智能底座,再到孕育“长出来”的生态体系,天翼云正逐步形成一条关于“普惠AI”的完整方法论。
未来10年,中国AI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模型的高度,也取决于基础设施的深度。
随着AI走向“国产底座+应用创新”双驱动的新阶段,天翼云正逐步构建一个以算力为核心、生态为支撑、行业为导向的开放型智算网络。作为人工智能时代国家云的核心,息壤这一强大的AI基础设施,让城市不再是算力孤岛,使企业不再为算法能力所困,令开发者不再受制于资源匮乏。一个具有“枢纽效应”的智能计算新生态,正以更加坚实的姿态,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数智国云,共谱新篇。在这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天翼云既是筑坝者,也是引水人,以“息壤”为基,蓄势成流,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