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下午,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共同主办的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大会(下文简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这也是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安全是产业发展的根基
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大会的主题是“安全筑基 数据驱动”,自然会上诸多嘉宾的发言都在聚焦“安全可控”,这不只是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也是当前我国低空经济的机遇期里规模化、可持续、高质量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全空间无人体系是涵盖无人船、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等无人装备协同作业的一套运行和保障体系。放眼全球,这样的全空间无人体系发展是没有国际先例的,我国是世界范围的先行者,所以安全健康发展是低空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的主题。低空经济是立体的三维空间发展的经济,安全是低空飞行的底线,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以安全来为全空间无人机体系产业的发展来“筑基”,这一方面是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层面的,需要一系列法规标准的出台与实施,来支撑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发展保驾护航,这也给政府等监管方提出了高要求,“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也就要求行业管理者、从业者、投资者的强化法规意识,要主动去清晰理解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共同守护行业共赴的这片蓝海。
行动起来,以技术来为安全筑基
另一重要方面,以技术来为安全筑基,行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贯彻到无人产品的开发上,对风险的未雨绸缪、认真评估与做好应对准备。它们作为空中、地面、海上的智能体,从飞行控制、数据链、地面站系统,到数据的采集、存储、应用等这每一环节,都会有着一定潜在的数据安全、网络攻击、系统未知漏洞与后门等风险。
这也就要求全行业,当我国的低空经济走过2024年发展的元年后,要继续行稳,在行业发展根基的安全方面打好坚实基础、做足技术准备。所以,我们在本次发展大会上看到了“天盾”智卫安防体系的发布,它是针对无人机“黑飞”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了低空安全边界;看到了“中航空管云”低空运行监管服务平台,该平台围绕“低空空域感知、低空飞行服务、政府协同监管”提供了全套解决方案。
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是创新业态
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是汇聚了海陆空的、智能的、数字的无人产品的全新组合,也是多个产业将结成的联盟,将在融合重构后组成了创新业态。正如上一篇文章中说到的,不论是对与当前行业的头部企业,还是更多中小型企业来说,这将饱含发展机遇与市场商机。
通过发展大会,我们看到福建省将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提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背后既是需求上的,地域特性上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海交织、山高水深岛屿多,交通受限、海域监管困难、灾害风险突出等治理难题,对“无人体系”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八闽大地的产业禀赋,产业结构上有着无人机、无人船舶、汽车制造集群、动力电池等,具备贯通“上游零部件-中游制造-下游场景”全链条的条件,推动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已有的优势产业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业态。
结合先行先试、已有空间无人体系落地的合肥经验,正在推动更多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合作项目落地、绘空天地海全域无人体系发展蓝图的福建行动来看,不论是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还是低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顶层统筹、优化资源配置、规划引导本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通过政策、产业基金等多样化手段来持续释放发展信心、鼓励企业的破浪前行,并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广泛参与。
产业的发展、低空经济的发展,耐心为要
一个新产业蓬勃兴起,离不开一家家企业的萌芽、破土而出,它们将是空间无人体系产业、低空经济发展的主体,万物竞发之中,它们饱含对收获的希冀与野心,或新创不久、起于毫末、带着几分草莽,或正历经发展转型,准备在迎风起飞,它们将在市场的充分竞争中,迎击风浪,赢得技术、赢得客户,不断扩展着“无人”的应用场景。
但新技术的发展必然有着它的不确定性,新产品也会有它的成长成熟周期。当前不论是全空间无人体系的大规模运营落地,还是低空经济万亿规模的市场大门,都离我们尚有一段距离,仍需要全行业一起携手“长跑”,需要参与各方有足够的耐心。耐心企业、耐心资本、耐心政府等各方一起长期地培育起这个耐心产业。
作者:郑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