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夹带私货?苹果亲手掩埋的 2700 台「黑历史」,藏着影响至今的超前设计
创始人
2025-04-29 22:01:36
0

1976 年 4 月 1 日,史蒂夫 · 乔布斯(Steve Jobs)与史蒂夫 · 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在车库里创办了苹果公司。

此时理所当然地,谁都无法想象苹果将在未来制造出一款又一款惊艳的产品,并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但这一路上,除了高光时刻的辉煌,还有许多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失败。

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

我们听说过不少苹果历史上失败的产品,从早年定位失误的 Apple III 和 Apple Lisa ,到斯卡利时代慌不择路做出来的 Newton 系列 PDA ,再到「第二乔布斯时代」的偏激产物 PowerMac G4 Cube 和毫无知名度的一次进军服务器领域的尝试 Xserve ,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库克时代极度激进的 The New MacBook和它身上的蝶式键盘等……

但鲜少有其他产品像 Apple Lisa一样,成为字面意义上的「垃圾」—— 1989 年,苹果将最后一批约 2700 台 Apple Lisa 埋在了美国犹他州洛根市郊的一处垃圾填埋场中。这样的事情当然不再会有下一次了,因为这不环保,「自然之母」不会同意。

艾萨克撰写的《史蒂夫 · 乔布斯传》

Apple Lisa 从命名开始就是一部充满矛盾的产品:乔布斯曾坚称 Lisa 是 Local Integrated Software Architecture(本地集成软件架构)的缩写,以撇清与其私生女 Lisa 间的关系;但多年以后,在沃尔特 · 艾萨克森(《史蒂夫 · 乔布斯传》作者)面前,乔布斯还是承认了自己早年「夹带私货」的行为。

很明显,它是用我女儿的名字命名的。

Lisa 项目的启动

有了 Apple I 的经验和在 1976 年费城个人电脑节上收获的灵感,苹果在 1977 年推出了 Apple II ,它和 Commodore PET 2001 、TRS-80 并称为「1977 Trinity」。Apple II 在商业上表现很好,如果将后续推出的一系列改进型号包括在内的话,整个 Apple II 系列的销量达到了约 650 万台。

左图为 Apple I ,右图为刊登在 Byte 杂志上的 Apple II 广告

在 Apple II 的成功后,苹果内部也有三套新品方案推进之中。

  • 沿用 CUI(命令行用户界面),但搭载新的自研 SOS系统的 Apple III

  • 采用 GUI(图形用户界面),定位高端,由乔布斯主导展开研发的 Apple Lisa

  • 同样采用 GUI ,但定位相对较低的,由杰夫 · 拉斯金主导的 Macintosh

Apple III

苹果是如何想到给电脑搭载 GUI 的呢?我们或许需要将时钟往回拨一些。

在《史蒂夫 · 乔布斯传》中,描述了乔布斯与比尔 · 盖茨之间的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乔布斯指责比尔 · 盖茨窃取了苹果的创意,而比尔 · 盖茨回应道:

I think it’s more like we both had this rich neighbor named Xerox and I broke into his house to steal the TV set and found out that you had already stolen it.

我觉得这更像是,我们都有个有钱的邻居,叫施乐,我闯进他们家准备偷电视机的时候,发现你已经把它盗走了。

上面这段文字可能不少人都在某处读到过,这就不得不提到乔布斯带队展开 Apple Lisa 项目的灵感源泉了——施乐。

施乐 - 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尽管施乐公司如今能拿得出手的只剩下核心的打印业务,但当年的施乐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之一,它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如图形用户界面(GUI)、鼠标、以太网等——对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虽然施乐在个人计算机领域的商业化失败让它错失了后来 PC 时代的主导权,但它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依然是毋庸置疑的。

1959 年,施乐掏出了第一台具有商业价值的复印机 Xerox 914,彻底改变了整个复印行业。但施乐的管理层也深谙居安思危的道理:一方面,专利终究会到期,施乐近乎垄断的地位不会永远延续,来自日本的同行们的「价格战」已然开启——那家「小企业」名叫佳能(Canon);另一方面,他们也意识到,如果数字时代的人们不再需要复印了呢?

Xerox 914

施乐的管理层给了他们的首席科学家 Jack Goldman一张空头支票,于是便有了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在 PARC 里,有不同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工程师,还有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在这座人才汇聚、资金充裕的实验室里,诞生出了 GUI 、鼠标、以太网(Ethernet)等你我熟知的名词,这些都被一台叫做 Alto的电脑搭载。

Xerox Alto

但管理层的思维日趋僵化,他们对 PARC 里的项目毫无兴趣,只在意眼前已经成功的复印机业务。他们砍掉了 Alto 第三代的研究资金,1981 年发布上市的 Xerox Star小型工作站是 Alto 的最后遗产。

说回苹果,起初,乔布斯在公司里忙着 Lisa 和 Macintosh 的事情,对施乐公司持怀疑态度,也不愿亲自去参观 PARC 。但在他的几位员工亲眼目睹了 PARC 里的「奇迹」之后,劝说之下,他同意了,并在 1979 年底到访 PARC 。

有三四个同事一直在催我,说我应该亲自去一趟施乐 PARC 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于是我最终去了。我去了那儿,他们非常友好,向我展示了他们正在研究的东西。

他们实际上给我看了三样东西,但我被第一样东西震撼得眼睛都直了,完全没注意另外两样。

他们给我展示的其中一样是面向对象编程。他们的确有给我演示这个,但我当时根本没看进去。另一样是一个真正的网络计算机系统。他们有一百多台 Alto ,全部联网,可以使用电子邮件等等。但我也完全没注意到这个。

我当时完全被他们展示的第一样东西震撼住了,那就是图形用户界面。我觉得那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棒的东西。

施乐的图形用户界面

最终的结果是,乔布斯用一点投资和股份换来了参观 PARC 的机会,轻松「盗」走了施乐的创意。他还发挥经典的现实扭曲力场,「拐」走了 PARC 里的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对此,乔布斯在后来的采访里引用了毕加索的名言(很难说他没有顺带讽刺微软是前者):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拙匠抄,巧匠盗。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乔布斯和另一个「小偷」——比尔 · 盖茨——盗走施乐的创意的全过程,也可以阅读少数派站内 @evnydd0sf《施乐和他的两个小偷邻居》

总之,Apple Lisa 就这样诞生了。

Apple Lisa 搭载了一枚 16 位、主频 5 MHz 的 Motorola 68000 处理器,有一块 12 寸 720*364 的黑白显示屏,采用了 1 MB RAM ,有两块 5.25’ 的 871 KB 的软盘,还支持 5/10 MB 的硬盘。

Steve Jobs 和 John Couch 在一台 Apple Lisa 前

「OK」的 Lisa ,个人电脑的里程碑

The Apple Lisa was expensive, slow, and short-lived. But 40 years later, computers are still building on its legacy.

Apple Lisa 价格高昂、运行缓慢,也很短命。但四十年过去,计算机仍建立在它所奠定的基础之上。

—— “The ‘OK’ Computer” by The Verge &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No Do lt, just OK.

你在自己的电脑、手机上点了多少次「OK」了?或许你连一个「大概」的数字都说不出来了,这一操作早已植入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的我们的本能之中,没有人会特别留意。

Apple Lisa

Lisa 团队起初设计了一个「DO IT」按钮,点击这个按钮就能执行一个命令。在 Lisa 团队眼中,这样的设计简单、直接,带有专业气质——直到他们开始让真实用户接触这款产品。工程师 Andy Hertzfeld 写道,用户们并不清楚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遇到对话框时会愣住,然后点击「Cancel」退出。在一个案例中,用户甚至对机器感到愤怒——「DO IT」按钮采用的字体与间距让它看起来就像是「Dolt」——机器居然称自己为「傻瓜」!

好吧,Lisa 团队最终决定将「DO IT」改为「OK」,尽管看起来有点不那么正式,但至少不会无意中让用户感到冒犯。而「Cancel - OK」的二选一交互模式,在后来也成为了大多数软件默默遵循的一项设计。

OK Emoji

Apple Lisa 的遗产远不止一个「OK」按钮……它是最早的「开箱即会用」的计算机,这得益于开发团队的敏锐洞察力,更源于他们对用户行为的细致观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Lisa 不仅催生了桌面操作系统的诸多基础规范,也奠定了一种影响深远的设计语言——一种至今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几乎不再意识到其存在的交互风格,即使它正站在新一轮变革的边缘。

六个月->六小时

Larry Tesler从 PARC 跳槽到苹果,为 Lisa 设计用户界面。他秉持着把复杂留给开发者、把简单留给用户,所见即所得的理念:

Why have people spend six months to become a user? Why don’t we spend six months or six years even, if that’s what it takes, to make it really easy so people can learn it in six hours?

为什么人们要花六个月时间才能成为用户?为什么不是我们花六个月,甚至六年——如果需要的话——让它变得简单到人们能在六个小时内学会?

Larry Tesler

1968 年 12 月初,一位名叫 Douglas Engelbart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员在旧金山的市政礼堂展示了自己的 NLS(oN-Line System)项目,从此计算机图形界面不再停留于想象之中,PARC 的许多项目亦与此有关。

但他当时认为一台图形界面的计算机需要具有不同的模态(Mode),用户需要切换不同模式来完成各种操作。这种设计的确实现了「人类智能之增强」,但其代价是极为陡峭的学习曲线,以及极低的容错。

在 Xerox Alto 上有一款名为 Bravo 的模式化文本处理软件,用户可以进入一个非常强大的快捷编辑模式。「(e) - 全选、(d) - 删除、(i) - 切换为插入模式、输入新文本覆盖掉整个文档」的操作看似快捷,但如果用户忘了自己正处于编辑模式,键入「edit」一词就会导致整个项目被意外删除——这显然不是用户想要的结果。

因此,早在 PARC 工作时,Larry Tesler 就是非模态计算(Modeless Computing)的推崇者。他与 Tim Mott 等人一起设计了 Gypsy 编辑器,这款文本编辑器具有以下几个如今已成为「标准」的操作特性:

  • 在字符间单击,看到闪烁的指示器后开始键入;

  • 拖动,以选择文本;

  • 双击一个单词,以进行选择;

  • 剪切、拷贝、粘贴;

  • 在文本中搜索某个单词或句子。

如今仍然会有许多开发者选择使用具有不同模态的 Vim 或 Emacs 等编辑器来提高操作效率;而非模态的设计理念则更贴合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的需求,这一理念的产物便有无人不知的 Microsoft Office 和小众一些的 Apple iWork 等。

Microsoft Office & Apple iWork

到了苹果之后,Larry Tesler 加倍致力于实现非模态计算、所见即所得的理念。在他的带领下,为了测试人机界面的设计是否足够直观、明确、易用,苹果会邀请用户来试用 Lisa ,并要求他们讲清楚自己在进行什么操作。

Annette Wagner 曾设计了 Lisa 的图标,后来成为苹果早期的计算机人机界面团队成员之一,她回忆说:

在 Lisa 诞生之时,术语中还没有「人机界面」一词。当时还没有用户界面设计师。

办公桌隐喻与「二十个问题」

Engelbart 认为,计算机是增强人类智能的工具,可以被用于解决世界上、社会上的「大问题」,而更好的操作界面则可以帮助知识工作者大幅度提升自身能力。在 PARC 和随后加入的苹果公司里,这一想法被具体转化成了「未来桌面」的设计蓝图。

在 Lisa 团队努力进行设计时,他们发现了 IBM 在 1980 年提出的 Pictureworld 概念。在 Pictureworld 概念里有一台虚构的非常强大的计算机,它就像你的办公桌一样——你不会直接进行发送 email 的操作,而是将文字放在一个虚拟信封中,再投入发件箱。

在 Lisa 最初的设计中,并没有使用现在无处不在的文件与文件夹系统,团队成员们认为这是一种效率低下的操作方式。他们转而使用了一个基于文本的归档程序,程序会向用户询问越来越具体的问题,直至明确用户需要如何以及在何处创建、保存、移动或是删除文件。

但 Lisa 团队邀请用户来试用后,发现这并不像他们想象般「有趣」。几位设计师在 1997 年回忆时称:这让用户感觉自己在玩「二十个问题」的游戏。他们向交互界面设计师 Bill Atkinson 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随后团队参考 Dataland 和 Pictureworld 的概念,共同打磨出一个替代方案,并提交给了 Lisa 项目的工程主管 Wayne Rosing。

此时又有了一个新问题:「二十个问题」已经写进了程序,而 Lisa 的发货期限马上就要到了,此事如果传入乔布斯耳中,他一定会推迟整个计划来解决「二十个问题」的问题。

Atkinson 和交互界面团队连夜奋战,花两周时间秘密构建了一个原型。乔布斯发现了他们工作中有所隐瞒,团队只好向乔布斯展示,然后乔布斯便深深爱上了新的「图标与文件夹」方案。尽管这对提高创建、移动文件的效率帮助有限,但更受广大用户喜爱。

The screen became, in some sense, real. The interface began to disappear.

在某种意义上,屏幕变得真实了。界面(指人机交互界面)开始隐形。

John Couch的儿子正操作 Apple Lisa

Lisa 在摸索着「办公桌隐喻」的极限,用户不需要打开一个 app 来编写表格,而是从一个包含不同类型文档的本子上「撕下」一张纸,然后开始工作。

但「办公室隐喻」受到了技术的限制。苹果希望用户能使用 Lisa 进行多任务处理,就像在办公桌上翻阅某本书籍,然后在另一张纸上记下重点。对于现代计算机,多任务处理功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但这一功能突破了当时的工程极限——也最终大幅推高了 Lisa 的价格。

Apple Lisa 的桌面,我们可以在菜单中看到 command 键的前身—— Apple 键

成功的创造,失败的产品

抛开「办公桌隐喻」这些哲学性的想象,Computer History Museum的「历史学家」Hansen Hsu 指出:

图形界面真正的突破点并不是它让虚拟世界看起来更熟悉,而是它让人更容易把东西传回现实世界。搭配 PageMaker、Post 和激光打印机,桌面出版成为可能,图形界面才真正有了命令行界面实现不了的功能。

乔布斯因与高层之间的矛盾被迫离开了他的 Lisa 项目后,Macintosh 项目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加入了进去,并把 Macintosh 打造成了一台「更便宜的 Lisa」,提前为 Lisa 敲响了丧钟。

Macintosh 上经典的 Hello

随着超级碗上的经典广告「1984」,1984 年 Macintosh 正式发布了。每当有人来到苹果的展台前体验 Lisa 时,乔布斯都会跑过来告诉他,快去买更便宜好用的 Macintosh ,并把客户「推」到 Macintosh 的前面——或许这在乔布斯眼中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插曲:「Lisa Professional」与背后的另一个 Cook

在苹果力图以 Lisa「再造」个人电脑的同时,另一位与这段历史平行但鲜为人知的 Cook ,也在为 Apple 的未来贡献着自己的篇章。他的名字不是 Tim,而是 Bob —— Bob Cook。

1970 年代末,Bob Cook 正在犹他州立大学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脑杂志上看到一则广告「成为 Apple 经销商只需填写表格并寄回」,Cook 就这样成为了 Apple II 的经销商之一。但商业的起步并不轻松,他必须先购入六台 Apple II 电脑才能开始销售,这些设备尚属前沿科技,价格高昂且不稳定,他花了九个月时间才卖完这六台电脑。

Bob 全身心投入 Apple 生态,他的 Sun Remarketing逐渐成为行业中颇具地位的经销商。他曾参与 Apple Expo,结识过 ComputerLand、Byte Shop 等经销商的重要人物。在那个穿牛仔裤、留马尾的嬉皮士时代,Bob 是少数几位「外来者」之一。不过对 Bob 来说,经销苹果并不是为了追逐最新科技,而只是为了谋求生计。

Bob 兴许不会想到,自己将无意中创造出一片新的市场。

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当大家都在卖最前沿(leading-edge)的设备时,我们却在卖技术边缘(trailing-edge)的产品。

差不多在乔布斯陷入人生低谷的同时,Bob 作为苹果经销商也在苦苦挣扎。直到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新主意——卖「旧」电脑。此时苹果正在处理员工办公桌上的 Apple III ——另一款遭遇失败的产品,于 1984 年停产。Bob 听闻消息,一个电话打了过去,把它们全收了。

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苹果抛售失败产品得以回血,Bob 则创办了一个折价出售旧电脑的新业务。Bob 甚至提供维修服务和技术热线,好让苹果能当上彻底的甩手掌柜——这也为 Bob 与 Lisa 的结缘埋下了伏笔——一天,Bob 接到了苹果市场副总裁 Bill Campbell 的电话。

他们先拍我马屁说:我们把 Apple III 用户的电话都转给你了,他们都不再找我们了,看来你干得不错。接着,他们就把 Lisa 扔给我了。

Sun Remarketing 的员工们

苹果手里还有 7000 台剩余的 Lisa,希望 Bob 能帮他们处理掉。但 Bob 在收到货品后却傻眼了,这批 Lisa 的状态一塌糊涂,有的已经损坏,有的缺少零件,并且搭载的操作系统也过时了。Bob 找苹果砍了价,收来了这批 Lisa ,然后投了几十万美元用于改造。

——我们开发了一个模拟 Macintosh Plus 的新操作系统,还加了接口卡,可以用更大容量的硬盘,升级了 800K 的软驱,还换了显示 ROM ,看起来更像 Mac 。

——你这不就是在做自己的产品线了吗?

——确实是,我们叫它 Lisa Professional 。

此时的 Bob 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刚刚起步的事业一年后就要被画上句号。

——这是我在仓库的照片,角落里那堆就是 Lisa。

——你会对照片里的自己说点什么?

——快跑!(笑)

Bob Cook 在仓库,可以看到他身后货架上的 Lisa

最后的埋葬,一段未解之谜

1989 年,苹果公司的律师给 Bob Cook 打了一通电话,称苹果决定动用合同条款,从 Bob 手中收回那批 Lisa 。

同时,当地报社接到一通匿名电话,说垃圾场正在销毁几百甚至几千台全新的电脑。

卡车倾斜着,一箱箱电脑被倒进大坑。成百上千台电脑被推土机碾碎,确保这批 Lisa 得到彻底报废。

——你当时站在垃圾场,看着那些电脑被碾碎是什么感受?

——眼睁睁看着利润灰飞烟灭,太难受了。我们好不容易把机器改进好,准备大卖一波,结果全没了。

Apple Lisa 被掩埋在了 Logan, Utah 西部的一个垃圾填埋场

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过突然、毫无道理,多年以来一直是科技界的未解之谜。The Verge 在拍摄《Apple’s Secret Burial》时联系了苹果,希望能得到苹果为什么毁掉那批 Lisa 以及多年来对此含糊其辞的原因,但苹果的回应只有一句话:不予置评。

销毁 Apple Lisa 的同年,苹果对《先驱日报》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释:销毁 Lisa 对公司业务更有利。这样他们就不再需要为这些电脑提供维修零件,而且可能还可以申请税务减免。——这便是我们能从苹果官方口径得到的唯一信息,但这显然只是对媒体的应付。

Bob 不相信这个说法:

我认为他们只是想彻底抹去这一段失败的历史,不想再让人想起这台失败的电脑。

Apple Newton 与未完成的 Copland Project ,后者的失败促成了苹果收购 NeXT 、乔布斯回归苹果

80 年代末的苹果内外交困,高管内斗、产品线混乱,同时面临着 IBM 兼容机的挑战。1984 年的 Macintosh 在某种意义上差点成了苹果的「最后一舞」,从此便是无尽的下坡路。苹果有过自救的尝试,但定位模糊的 Newton、推进困难的 Copland、自毁长城的 Mac OS 兼容机等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助推了苹果的衰落。苹果的高管们当然不想承认自己输得如此彻底,他们只能把 Lisa 埋掉,偷偷地埋掉。

1997 年乔布斯归来,之后的故事才是我们熟悉的苹果。果冻质感的 iMac G3 、一炮而红的 iPod 、改变世界的 iPhone ……这些产品在我们心中构建了一个处于人文与科技的十字路口的苹果,又有谁还会记得当年那个苦苦挣扎、慌不择路的苹果?

Lisa 作为一场过于超前、过于昂贵的实验,最终被历史抛弃,被铲车掩埋在犹他州荒凉的土地下,连同那些曾经押注其未来的梦想,一同沉寂。这个梦想曾属于 Lisa 团队成员们,也曾属于 Bob Cook 这位「旧电脑」经销商。

Lisa 改变计算机行业的梦想失败了,但它的继任者 Macintosh 成功了,今天你依然能在各个地方看到 Mac 的身影;上一位 Cook 与苹果再也没有了交集,而下一位 Cook 接掌了这艘巨船,带领苹果创造了市值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但苹果似乎依然不希望你知道 Lisa 这款产品的存在。

采访的最后,当被问到是否觉得自己从那个时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Bob 的回答是:

如果我现在有一台时光机,再来一次,我不确定我还愿不愿意再做(旧电脑改造销售)。我应该早早买一大笔苹果股票,那才是真的大赚一笔。

但关掉上帝视角,Lisa 被销毁的那一天,谁又敢购买一家经营状况十分狼狈的公司的股票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周连连看】AI重构教育公司... 来源|多知 Hi,节日快乐~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教育科技行业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在本篇中你将看到: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通用大模型...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张辛欣、周圆)记者近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下一步将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
上海兆钠新能源申请磷碳复合负极... 金融界 2025 年 5 月 3 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上海兆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
深信服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据...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深信服(300454)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数据采...
多年来首次设计重构:微软13英... IT之家 5 月 4 日消息,除了 12 英寸的 Surface Pro 外,Roland Quan...
原创 原... 给梦想插上翅膀 人们自从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尤其是对外太空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美濒临「科研末日」,经费腰斩!... 新智元报道 编辑:犀牛 好困 【新智元导读】 特朗普政府提议的2026财年预算案对美国科研机构发起...
加快服务机器人市场普及 伴随人口老龄化、社会服务需求多样化,服务机器人迎来巨大市场机遇。真正让服务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
华为技术申请 UWB 系统中的... 金融界 2025 年 5 月 3 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UW...
黄仁勋:AI江湖“法则缔造者”... 你可能没听过黄仁勋的名字,但是今天刷到的每张AI生成图片、自动驾驶汽车的每次变道、甚至好莱坞特效师电...
肯尼亚青年成都“求学记”:用中... 肯尼亚青年成都“求学记”:用中国智慧铺设家乡现代化快车道 中新网成都5月4日电 题:肯尼亚青年成都...
人工智能革命就是广告革命 当然,登上热门播客节目来展现更人性化的一面是不错的做法。 但宣称通过人工智能来推动整个广告市场的增长...
重要进展!深圳先进院“太空”实...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小慧 4月30日13时许,神舟十九号飞船携空间站第八批空间科学实验样...
从手术台到生产线,光谷这家企业... 在光谷的武汉奥绿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绿新”),临床医生与工程师的协作打破了传统科研的...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冷晓琨:... 今年以来,关于人形机器人的讨论一直没有断过:从亮相春晚舞台的宇树机器人,到闪耀两会现场的机器人“记者...
2025年分布式推理网络技术白... 《分布式推理网络(DIN)技术白皮书(2025年)》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发布,全面剖析了AI...
二外学子 | 张淙博:揽十余项...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在深圳市南山区二外集团学府中学,有一位光芒耀眼的初三学子——张淙博。...
联合光电获得发明专利授权:“V...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联合光电(300691)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VC...
卵巢里发现塑料微粒!意大利科学... 近日,一项最新研究证实了科学界长期担忧的猜测:微塑料污染正在侵蚀人类生育能力。 意大利一科学团队首...
深圳市炫宁电子取得多功能 LE... 金融界 2025 年 5 月 3 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炫宁电子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