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齐鲁大地迎来两场标志性盛会:山东省机器人大会在邹城开幕,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于曲阜尼山举行。一边是机器人产业的“硬核”科技盛宴,一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的深度对话,这两场盛会的时空交汇,不仅是地理坐标的重叠,更是济宁市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缩影。
科技赋能文化,传统焕发新生机
在尼山脚下,全球媒体创新论坛以“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为主题,探讨数字文明与传统智慧的融合之道。论坛期间,AI、5G、VR等技术成为关键词,儒家思想通过数字化叙事走向世界舞台。例如,曲阜“三孔”景区引入AI导游、智能Vlog等交互技术,让游客在扫码间与孔子“对话”;尼山圣境的无人机光影秀与“有凤来仪”水幕演出,则以科技手段再现儒家文化的恢弘意境。
济宁本土企业豆神动漫,更是将运河文化、孔庙建筑通过VR技术转化为“御剑飞行”的元宇宙体验,让游客穿越千年古运河,触摸历史脉搏。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催化剂,使济宁的文化资源从静态陈列迈向动态参与,从地域符号升华为全球叙事。
文化滋养科技,创新深植人文根脉
与此同时,邹城机器人大会上,“以人为本”的科技伦理与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不谋而合。展会中,人形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产品聚焦民生需求,华为、特斯拉等企业展示的技术方案,无不体现科技服务于人的价值导向。开幕式发布的《2025机器人山东宣言》更强调“人机文明新纪元”的共创理念,呼应了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核。
济宁的科技创新亦深植于文化土壤。例如,山推股份将孟子“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理念融入研发,其智能遥控推土机以安全性和环保性引领行业变革;兖矿能源突破深部煤炭开采技术瓶颈,既推动产业升级,又践行绿色发展。文化为科技注入人文温度,科技则为文化拓展实践边界,二者的交融让济宁的创新之路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
双链协同,构建高质量发展生态
济宁的实践表明,科技与文化的协同不仅是理念碰撞,更是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方面,济宁已形成“两园多点”集聚格局,建成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平台,近五年产业营收年均增长超20%;文旅领域则通过“景区焕新”工程,打造夜游经济、数字体验等新业态,2024年游客量同比激增67%。政策层面,济宁通过“全球揭榜”攻关、校企合作等机制,推动“文化两创”与科技创新双向赋能,形成“传统为体、科技为用”的良性循环。
两大盛会的相遇,映射出济宁“传统与未来共生”的城市气质。这里既有儒家文化沉淀的“和合”智慧,也有机器人产业集聚的“智造”雄心;既有古运河的千年文脉,也有元宇宙的虚拟疆域。在这里,科技与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得益彰的必答题,而济宁正在用创新实践书写高分答卷。(评论员 戈梦寻)
上一篇:合肥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城市前七
下一篇:成都:烟火街巷里的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