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多位专家谈到,随着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持续推进,干细胞治疗正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临床应用的广阔舞台。但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还需进一步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标准化生产的全链条协作机制。
干细胞应用持续“破冰”
从艾米迈托赛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简称“乐城先行区”)创新政策落地,为干细胞等前沿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开辟新路径,今年以来干细胞应用持续“破冰”。
“国内首个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标志着产业迈入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目前,多个干细胞品种已进入二期、三期临床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王广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谈到。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刘中民向记者介绍,在乐城先行区,首批三项干细胞技术项目已经成功落地。其中,在针对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项目中,两例患者接受治疗后已恢复正常生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治疗后的呼吸功能亦大幅改善。
接连不断的利好信息,验证着干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正从“单点突破”向“全面铺开”过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5年初,我国一共批准了120多款干细胞药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涉及适应症包括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
谈及干细胞治疗在未来2至3年临床转化的方向,王广基表示,免疫调节、组织修复、抗炎治疗等领域值得关注。“例如肝病治疗,本质是抑制炎症反应,干细胞在治疗此类适应症中的潜力巨大。”但他同时提醒,当前获批产品仍集中在有限病种,临床应用需要精准定位,“干细胞不是万能药,必须明确机制与适应症”。
推动前沿技术走向普惠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看来,干细胞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理念最具变革潜力的前沿方向之一,不仅隐藏着攻克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难题的希望,还有望重塑疾病治疗的范式,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器。
备受期待的干细胞技术,如何进一步惠及更多人群?“我们在理解干细胞治疗疾病的底层逻辑基础上,倡导干细胞治疗要简单、易用,这样才能惠及更多患者。”欧洲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时玉舫说。
时玉舫向记者表示,他的团队正聚焦慢性创伤领域的三个适应症开展临床研究,包括糖尿病足部溃疡、老年群体高发的褥疮以及因意外事故导致的烧烫伤。“这三个适应症的患者群体大,我们的研究又是以外用治疗为主,因此相关研究成果更易实现推广和临床普及。”
“当前,干细胞技术正处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产业化同步推进的阶段。”刘中民透露,目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已经打通从基础研究、生产制备、质控质检到临床试验的链条,4项治疗方案已进入药物转化阶段,其中,治疗心衰的干细胞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相信未来3至5年,将有一批治疗不同类型疾病的干细胞产品问世,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裴钢认为,干细胞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还需要高科技民营企业发挥“打头阵” 的作用。“应以老百姓需求为目标,促进干细胞治疗对人类生命健康起到更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高标准,重视道德伦理问题。”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应对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应用领域逐步拓展的同时,干细胞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与产业生态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看来,未来干细胞产业发展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化科学创新,突破细胞分化与功能稳定性瓶颈;二是强化伦理监管,构建患者中心的安全体系;三是加速产学研融合,打通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与产业落地的闭环。
“干细胞治疗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无论是作为药物还是作为细胞治疗技术,从产品研发到临床应用,都必须符合两方面标准。其一是干细胞治疗产品标准化,其二是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试验完成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部医学部主任王福生说。
陈义汉表示,干细胞的产业化进程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还需要金融、政策、法规等领域系统的支持。“我们处在一个理论迸发、技术迭代、政策红利、市场需求等利好叠加的窗口期,要深耕基础原理,力争在干细胞稳态调控、精准分化、免疫支配等关键突出问题上,实现原创性的突破;要建立统一标准和真实世界的研究体系,加快推动心血管、肿瘤自身领域等重大疾病领域的产品落地和路径的验证;要打造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公立医院之间的深度协同机制,共同构建国际一流的干细胞创新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