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工智能领域迎来重磅消息——国际权威研究机构Omdia发布《2025年度中国商用大模型》厂商评估报告,阿里云以显著优势蝉联“领导者”地位,并在模型能力、执行能力两大核心维度均位列第一。这是阿里云连续第二年在该榜单中实现全面领先,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中国大模型产业“头雁”的地位。
Omdia报告覆盖14家国内主流大模型厂商,从模型能力(通用任务、安全性、深度推理等)到执行能力(商业化进展、生态建设等)进行多维度评估。阿里云不仅在整体竞争力中拔得头筹,更凭借“全尺寸、全模态”开源战略和繁荣的开发者生态,成为唯一在模型数量、衍生应用规模及行业覆盖率上均达国际顶尖水平的厂商。
技术层面,阿里通义千问系列大模型已开源超200款,支持29种语言,全球下载量突破2亿次,衍生模型数量超10万,超越Meta的Llama系列成为全球最大开源模型群。在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阿里以2024年发布6款大模型的成绩位列全球第三、中国第一,技术迭代速度直追谷歌与OpenAI。
商业化方面,阿里云通过“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构建完整生态,其百炼平台已吸引超29万企业和开发者接入,覆盖金融、医疗、制造等场景,推动AI应用从代码开发到太空探索的跨界落地。Omdia特别指出,阿里云不仅是技术领跑者,更是中国大模型的“公共算力底座”——百川智能、智谱AI、复旦大学等头部机构均基于阿里云训练模型。
尽管阿里云在综合竞争力上独占鳌头,中国大模型产业的多元化竞争态势同样引人注目。例如,零一万物旗下千亿参数模型Yi-Large曾在2024年LMSYS盲测中与GPT-4o并列中文榜第一,总榜排名全球第七;商汤科技“日日新”融合大模型则在多模态评测中超越GPT-4o,成为2024年度“双冠王”。
然而,不同评测体系侧重点的差异揭示了行业深层逻辑:
中国大模型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23年)和“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行业划定创新与安全并重的赛道。企业层面,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超过去十年总和;零一万物创始人李开复曾表示,中美大模型技术差距已从“7-10年”缩短至“6个月”。
2024年以来的大模型“价格战”余波未平——百度、阿里曾大幅降价甚至免费开放API,而创业公司如零一万物则选择专注高端市场。行业共识认为,单纯降价并非长久之计,需通过算力优化(如芯片迭代)和场景深耕实现可持续增长。此外,中国厂商正加速出海,阿里云凭借全球数据中心布局,已为超30万家企业提供大模型服务,成为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
“双杀”登顶的阿里云,与在细分领域突围的零一万物、商汤等厂商,共同勾勒出中国大模型产业的立体图景。在政策、资本、技术的合力下,中国正从“跟跑者”向“规则制定者”蜕变。正如Omdia报告所言:“属于AI的时代正在到来,而今天的中国已占据关键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