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安徽日报》整版关注
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
2025年5月9日《安徽日报》08版
浩瀚星空中镌刻
蚌埠坐标
时间的妙笔,在蚌埠这座淮畔之城勾勒出令人惊叹的轨迹。
商业航天是人类征途的星辰大海,更是产业发展的深邃蓝海。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首次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身份亮相,今年商业航天再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9年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落户,到如今产业集群聚势成峰,蚌埠以从仰望星空到筑梦苍穹的飞跃,追求从参与者到领跑者的身份转换。向天求索的敬畏与渴望,在这一刻变得具象且可触可感。
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陈昂 摄
安徽省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提供火箭及高速飞行器设计的全链条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黄洋洋 摄
九州云箭。陈昂 摄
深蓝航天。陈计洋 摄
4月24日下午2时许,在蚌埠市禹会区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由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龙云”发动机正在进行交付前的最后一次点火测试。黄洋洋 摄
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陈昂 摄
在位于蚌埠市禹会区的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技术人员在对即将交付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进行最后检查。黄洋洋 摄
时间的妙笔,在蚌埠这座淮畔之城勾勒出令人惊叹的轨迹。
商业航天是人类征途的星辰大海,更是产业发展的深邃蓝海。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首次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身份亮相,今年商业航天再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9年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落户,到如今产业集群聚势成峰,蚌埠以从仰望星空到筑梦苍穹的飞跃,追求从参与者到领跑者的身份转换。向天求索的敬畏与渴望,在这一刻变得具象且可触可感。
而今,瞄准打造超200亿规模的产业集群目标,蚌埠正以梦为马、向天图强,聚焦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长三角商业航天产业新高地,以“蚌埠速度”大步迈向“摘星揽月”的壮阔新征程。
锚定太空赛道 共踏问天新征途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中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成功。在两千多公里以外的蚌埠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随着发动机开启点火,橙红色的火球从火箭发动机喷口涌出,几秒后收束成一道笔直的蓝色射流,将周围空气扭曲成液态般的波纹。
这是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正在进行的火箭发动机测试现场。此次试车的为一批即将交付的“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校准性试车对发动机各项技术进行成功验证,为发动机的高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作为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第一粒种子”,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2019年落户蚌埠,是一家具备液体火箭发动机从设计、生产、装配、试验到发射场测试全链条研制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公司。在蚌落地生根壮大,企业已成长为商业航天动力领域的头部企业,也是国内唯一掌握火炬点火、多次启动、深度推力调节技术的商业火箭动力公司。
聚企成链,聚链成群。蚌埠市紧抓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坚持项目招引、企业培育、园区建设“齐头并进”,通过产业聚链、创新赋能、要素筑基等举措,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实现从“点滴星火”到“燎原之势”的跨越式发展,现已集聚九州云箭、凌空科技、深蓝航天等一批重点企业,共同踏上问天新征途。
六年前播撒下的种子,正迎来产业的裂变时刻。截至目前,蚌埠市已累计签约16家商业航天企业,协议总投资55.2亿元。产业链上已有规模以上企业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
发展的向心力就像催化剂,激活了更多力量走向“星辰大海”的链式反应。当下,蚌埠正紧绕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发展,不断构建“箭、星、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聚焦火箭卫星总装、液体火箭发动机、航天材料等运载工具,以及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领域,全力打造长三角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制造中心。
激活航天基因 重塑发展新版图
曾经“高冷”的航天产业,为什么选择了蚌埠?
蚌埠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这里诞生了全省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蚌埠五大机”的辉煌在这里书写。
蚌埠与航空航天事业有着不解之缘,汇集了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电科40/41所等相关国家级大院大所,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再到“天宫”遨游,背后都有“蚌埠智造”的贡献。蚌埠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发展商业航天时机已至、恰逢其时。
强大的禀赋优势和坚定的战略定位高度耦合,造就了如今冉冉升空的蚌埠商业航天产业。
从“蚌埠五大机”到火箭发动机,新时代的产业巨轮已经启航。当下,蚌埠市正全力构建以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商业航天作为全市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与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产业等一体推进,明晰的产业版图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力支撑。
锚定商业航天新赛道,一场争分夺秒的太空竞跑在珠城大地铺展开来。
2019年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九州云箭落户,2020年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建成投用,2023年5月正式发布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23年8月8日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开建,2024年底产业园主楼封顶,2025年九州云箭、凌空科技、深蓝航天、星河动力、椭圆时空、易科奇等项目将陆续进驻园区,逐步运营投产。
一个接一个的“高光”时刻,进一步坚定了蚌埠市以商业航天产业为牵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和信心。
快马加鞭,蹄疾步稳。追逐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上,一刻都不能等。蚌埠前瞻性谋划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以强大顶层设计铸就“航天硬核”,按照“1+4+N”布局,未来将建设1个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中心,4个基地即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卫星制造基地、可回收商业航天飞行器总装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N个商业航天产业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预计2025年至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园及大洪山商业航天公共测试中心全面落成并投产应用,到2035年成为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
多维平台赋能 锻造产业新地标
潮涌淮畔,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内激荡着昂扬向上的澎湃动能。作为产业园内第一家入驻投产的企业,深蓝太空航天科技(蚌埠)有限公司正在加足马力生产,对一款可回收一子级薄壁不锈钢充液成型贮箱进行焊接组装。该公司通过对“星云”系列运载火箭一子级的垂直回收和重复使用,助力大幅提升人类进入太空的能力、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
“企业对于厂房的空间要求比较高,蚌埠市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我们定制个性化厂房,提供全流程服务,让企业落地后就可以专心致力于生产和研发。”深蓝太空航天科技(蚌埠)有限公司蚌埠基地负责人刘明亮说。
翻开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图谱,“1+4+N”空间布局渐次成型。占地648亩的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建设基本完成,科技创新中心主体封顶,定制化厂房接连交付,产业园即将开园运营。大洪山综合试验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将填补区域航天测试空白。
蚌埠不断强化要素保障,聚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四大产业基地及多元应用场景平台,加快形成“研发—制造—测试—应用”闭环生态。以“大院大所+‘链主’企业+专项基金”的三维驱动模式,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矩阵,加大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力度。通过设立“亲商助企”服务专班,构建“链条招商+基金投资+人才引育”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积极搭建校企合作、银企合作、社企合作等平台,不断提升商业航天品牌影响力。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基金的撬动作用,安徽新蚌禹启航星箭创业投资基金、安徽省新一代信创产业基金、高端制造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一批基金落地,全力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安徽新蚌禹启航星箭创业投资基金作为蚌埠市聚焦商业航天领域的专项产业基金,总规模10亿元,重点布局商业航天产业链核心环节,涵盖卫星制造、运载火箭、测控通信及下游应用服务等领域。目前已完成椭圆时空、易科奇等首批2个项目投资,投资金额合计1.05亿元,并促成椭圆时空、易科奇在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签约落地。
星河漫漫,曙光在前。蚌埠毫不掩饰自己在商业航天产业新赛道的雄心。瞄准建设超200亿规模的产业集群,蚌埠将持续深挖创新潜能、加速构建产业生态,让更多“蚌埠智造”刺破苍穹,努力在浩瀚宇宙中镌刻中国商业航天的蚌埠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