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成果“上新”,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在其中贡献突出,助力揭示月球演化奥秘。
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题为《月球背面玄武岩源区的同位素和成分限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验证了全月尺度的月球岩浆洋假说,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参与完成该项研究。该课题组还分析了玄武岩样品,在月球背面年轻火山活动和月幔源区特征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学顶级刊物《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课题组研发人员正在分析月壤样品。 记者 于淑仪 摄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以行星遥感与光谱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利用我国与国际上深空探测的最新数据开展行星遥感研究,结合地面实验室的样品光谱学与矿物化学研究进行联合科学解译,致力于探索太阳系行星的起源和演化规律。
课题组副教授乔乐利用学校行星遥感与地质学分析平台,对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区进行地质背景分析,发现采样区玄武岩具有较高钛元素含量,但钍元素含量低于嫦娥五号着陆区,为样品分析提供重要地质学支撑。乔乐还着手进行嫦娥七号着陆点科学价值的分析。
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尹承翔、教授付晓辉从嫦娥六号月背月壤中挑选玄武岩岩屑,开展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通过模拟计算确定玄武岩的结晶趋势、原始岩浆成分及月幔源区特征,为理解月球背面年轻火山活动成因提供新范例。
近年来,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围绕深空探测国家战略需求,在月球与行星地质学、陨石学及天体化学、行星遥感与光谱学、行星探测载荷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将聚焦行星表面物质遥感与样品实验联合研究,打通“探测载荷-数据/样品-科学研究”全链条,提升自主原始创新能力,为行星科学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山大力量。
监制:段晓明
统筹:张晓冬
编辑:韩 潇
审读:周冠华
记者:于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