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能够培育出‘六小龙’,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其他城市不能说简单‘抄作业’,也不能将眼光局限在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大数据等产业上,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优势来推动产业更新升级。”
全国两会期间,长安街知事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请他就自己的调研经历、推进科技创新、破解“内卷式”竞争、大力提振消费等话题分享见解。
陆铭。本人供图
在全国大视野之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知事:您在过去一年做了哪些调研工作?有什么思考?
陆铭:去年4月、8月,我跟随全国政协组织的专题调研组到浙江、云南,围绕“新型城镇化”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此外,我自己还在上海、吉林、四川等地的一些区县、村镇作了调研。这些地方,有的是人口流入的地区,有些是人口流出的地区。
我注意到,当前我国有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不是在本地进城,而是跨地区进城、跨省份进城。在人口流入的一些大城市,其大量的外来人口不是本地农民。他们虽然在大城市就业了,但往往受到户籍身份的限制,不能够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与此同时,许多人口流出地区出现了用地闲置现象,包括农业用地、学校教育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的用地,对乡村振兴形成了制约。
因此,有必要在全国大视野之下去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我想,在全国范围内顺应人口流动的方向,进行资源的再配置。说得更通俗点,就是保障人、地、钱、房等资源的流动方向一致,盘活沉睡的闲置资源。这是未来改革可供参考的一个思路。
对创新的定义不能太窄
知事:今年以来,以宇树科技和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各地普遍关切如何打造自己的“六小龙”, 您对此有何建议?
陆铭:杭州的成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难以简单复制,靠“抄作业”肯定不行,学习杭州要因地制宜。
一些前沿创新型行业,对于资本的集聚、人才的集聚、城市综合的创业氛围,以及市场化的环境要求都非常高。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行业的创新天然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它们可以向杭州学习的经验,包括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引进人才,以及降低人才在本地工作生活的成本,包括降低入户门槛、增加住房供应、促使房价更加合理等,这样才能满足人才集聚的条件。
1月28日,在2025年央视春晚后台拍摄的杭州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图源:新华社
对于更多的中小城市,在资本和人才上都不突出,就要学习杭州务实推动产业发展的精神。对于创新的定义不能太窄,不能认为只有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大数据才是创新。有些地方需要更加注重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新消费品销售渠道的创新等,结合本地优势来推动产业更新升级。例如,深居内陆的新疆,利用盐湖里的水养殖海鱼;江西萍乡武功山打造滑雪场,在南方挖掘冰雪经济的潜力;湖南长沙打造出以茶颜悦色、文和友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这些都是创新。
创新没有模板,越是前沿创新领域,创新的偶然性和未知性就越强,只有企业家通过不断地试错,才能够发现创新的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他城市可以学习杭州的“放手”,不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干预,把创新空间留给企业和企业家,政府要做的就是打造有利于创新的营商环境。
与此同时,城市要通过生活来留人,要把城市的生活品质打造好,消费场景打造好,就有利于促进创新,吸引人才。
破解“内卷”
无形和有形的手都要发力
知事:对于破解困扰企业的“内卷式”竞争,您有何建议?
陆铭:从市场的角度来说,需要发挥头部企业的作用,共同形成一个行业内的协调机制,避免恶意压价等不良手段。这样使企业能够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再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中去,进一步提高竞争力,这才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从政府角度来说,一方面要鼓励企业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来进行协调,避免“内卷式”竞争;同时,要防止情况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市场垄断。
市场和政府、无形和有形的手都要发挥好作用,来维持一种良性的竞争秩序。
既要解决“缺钱”问题
也要解决“有钱没处花”的问题
知事: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您认为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力?
陆铭: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这是我认为需要坚持的三个方向。
从短期来讲,提振消费主要靠经济的回升、就业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来产生更多的消费性需求。从中长期角度来讲,优化供给和减少限制性的措施非常重要。
相比于“缺钱”的问题,我认为当下也需要优化供给,解决一些领域“有钱没处花”的问题。什么叫“有钱没处花”?当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不能否定这一点。此外,在有些领域尤其是服务消费领域,还有不少消费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比如说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的供给侧,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于是,普通居民买不到自己满意的服务,一些高净值人群则到国外去消费,比如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出国做医美或者旅游等,实际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所以,未来我们要优化供给,通过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减少限制性措施方面,以行业准入为例,我们对于教育和医疗存在大量需求,但是供给不足,尤其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如果只依靠政府来增加投入的话,实际上是不够的。在这些行业可以考虑放宽准入,吸纳更多的投资主体进来,政府要做的就是制定标准、加强监管。
去年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提出,对涉及重要民生领域的教育、卫生、体育等行业,稳妥放宽准入限制。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要求,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未来我们把这些部署一一落实好,一方面可以提升服务供给的能力、满足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营造更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