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陈小慧 张妍 袁静娴
养老服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24年,深圳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为市民提供了更具可及性、普惠性、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作为深耕基层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大代表,应如何发挥科技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可持续、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2月25日上午,深圳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深圳市人大代表、新现代社会服务集团董事长梁燕英回答了记者提问。
梁燕英表示,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超大城市,截至2023年底,深圳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已超100万,预计2035年将接近300万。
“作为一位在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养老工作者,我已在养老服务领域深耕细作了17年。在此次大会上,我提出关于‘数智科技+人文关怀’双轮驱动养老模式的三点建议。”梁燕英说。
一是构建标准化技术生态。梁燕英表示,目前很多针对老年人开发的产品适老性不强,希望深圳大力推进适老化技术研发。同时设立“银发用户体验实验室”,联合深圳本土科技企业,不断研发语音交互、一键式操作的产品,真正让老年人感受到科技的便捷。
二是建议拥抱AI科技工具,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我们现在人工智能如此先进,我们可以发挥人工智能与人力互补优势。”梁燕英认为,可根据人工智能和人力各自的优势进行明确分工,人工智能更擅长数据处理、预警等方面工作,而人力则更擅长情感交流、个性化服务和应急处理等工作。通过合理分工,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提高整体服务效率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创新应用场景,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中的新应用场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虚拟社交体验,利用智能机器人进行陪伴和照料等工作。”梁燕英说。
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激发市场活力。梁燕英认为,要明确数据安全与责任规范,建议研究深圳市智慧养老数据管理立法,明确设备供应商、平台运营方、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边界,建立隐私泄露应急机制。
“未来,我们将构建‘有温度、有效率、有保障’的养老生态,让每位老年人在深圳的发展中感受到‘深圳服务’和‘深圳温度’,真正实现‘老有颐养’的民生幸福标杆。”梁燕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