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影响几代人?这不是一个“科学”的问题
创始人
2025-02-09 19:42:02
0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见习记者 赵紫宸

十年前,我们对转基因充满顾虑。今天,我们可以说这种担心有点杞人忧天。

“只要一个人的基因还是DNA,而不是不锈钢,那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就不会发生变化。”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基于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而这类结论是坚实不变的。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科学的有些基本原理不会随之改变,转基因的安全性也是如此。”

“公众关心的‘几代人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实际上并不在科学家的研究核心范畴内。这只是一个认知差异,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从微观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而公众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疑虑上。”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姜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深入解答了公众长期以来对转基因的疑虑。

PART01

监管转基因,我们要讲科学

“——转基因现在吃了没事,但是对后代的影响无法预测。”

“——转基因也许是西方,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算计中国的阴谋。”

“——转基因可能会扭转人类的基因,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种种质疑,多年以来从未间断。从担心“转基因是阴谋”到“吃转基因会改变基因”,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公众,这个话题总能激起热烈的讨论。有人忧心忡忡,认为这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可能威胁整个生态和人类的未来。

长期以来,转基因食品被一些舆论认为与癌症等疾病存在关联,甚至可能影响后代。然而,科学研究表明,这些看法并没有任何坚实的依据,也从来都是谣言。

姜韬从微观分子水平出发,深入讲解了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背后的科学逻辑。“任何现象的发生必须有物质基础。”

“转基因安全性为什么发生争执?是因为没有换个层面去看问题。总是在同一个层面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分歧就永远存在。比如说,斑马到底是黑底白条纹,还是白底黑条纹?如果用‘民科’式的庸俗辩证法去分析,会陷入相对主义,这个问题就永远没有解。但如果我们换个层次,从组织、细胞,甚至分子层面去分析,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准确地解释转基因食品能安全食用,而不需要用几代人检验这一问题,正是科学原则强有力的体现。当人们在宏观层面无法弄清楚某个现象时,我们可以转向微观层面进行分析。”

从宏观层面的“恐惧”到微观层面的“科学”,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思维方式。转基因技术的影响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未知,它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生物学和化学原理。当我们从细胞、分子水平去解读时,我们不仅能理解转基因食品的构成,也能揭示这些食物在人体内的真正表现。科学界和公众之间的“沟通误区”在于,很多人在关注结果的同时,忽视了这背后的基础科学原理。

“当问题转化为微观层面时,它就变成了‘转基因是否给食品带来新物质,如果有,它在人体内是否会积累或产生滞后效应?’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能否在分子层面解决呢?当然可以解决,否则还要科学家干什么?”

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是基于多项标准进行的,包括毒性测试、致敏性测试、营养价值比较等,确保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其他成分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姜教授指出,科学家采用了简洁且直接的方法来解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相关问题,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试管实验和消化模拟实验。

“对于吃转基因食品影响人类的担忧,需要有新成分能够真的进入体内的证据。”姜教授表示。

“然而,我们人类跟绝大多数动物一样,在生物化学的角度是体外消化的,也就是说,对食物的分解消化是在体外进行的——我们的口腔,食管,胃肠道都属于体外范畴。只有能够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体液,才叫‘进入了体内’,被吸收了。”

“我们知道,人体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存在多种消化酶,从口腔到胃,再到小肠,多个步骤和因素帮助我们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科学原则确保条件充分——只需要选择一种消化蛋白质的酶。”姜教授解释道。他进一步强调,在试管实验中,转基因食品中的转基因产物会通过胃蛋白酶进行消化,如果在5分钟内该蛋白质没有被完全降解,那么对应的基因就不能被认为是安全的转基因产物。这意味着它无法通过安全评估,也不能允许推向市场供公众食用。

有人说“转基因食品一代人吃是看不出问题的,要吃三代再看看”。姜教授指出,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与普通食品中的蛋白质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有基因编码规定的氨基酸构成的,要么被人体消化后吸收,要么被排出体外,因为非特定蛋白质是不能自由进入细胞的,不会在体内长期积累。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某些化学毒物一样在体内滞留。“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与我们日常食用的蛋白质是一样的,因此不存在‘几代人’的安全问题。”

姜教授表示,公众关心的“几代人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实际上并不在科学家的研究核心范畴内。“这只是一个认知差异,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从微观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而公众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疑虑上。”

他补充道,《世界卫生组织2005:现代生物技术,人类健康和发展:基于证据的研究》给出的生物技术食品安全评估建议,并没有“转基因食品需要经过几代人食用来测试安全性”的要求,这一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它是一个非科学的外行问题。而且“吃三代有没有问题”中的三代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是两代,或是十代?

此外,姜教授还谈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重点监管的是“致敏性”,而普通食品并没有这个监管,例如,花生是一个常见的食物过敏原,研究表明,花生中有至少六种基因产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果通过转基因技术改造这些基因,完全可以消除花生对部分人群的过敏风险。”他指出,现代生物技术能够精确地修改食物中的过敏,降低食品过敏的风险。

还有一类担忧就是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的化学有害物质(如六六六四环素等)相比,这种类比完全不成立,因为转基因的产物,与化学工业合成的、自然界没有的物质,存在根本的区别。姜教授解释说,转基因食品的目标产物是蛋白质,而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作用是被消化吸收或排出体外,根本不会像某些化学物质那样在体内累积。“转基因食品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是我们人体内本身就存在的物质,因此,转基因食品不能与六六六、二噁英等非生物性的有害化学物质类比。”

姜教授总结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公众所关心的这些所谓转基因需要几代人检验的宏观问题。科学家在微观水平层面早已彻底解决。”

PART02

“预防”不等于“杞人忧天”

“消费者能接触到的都是经过安全评估的转基因食品,凡是通过了政府转基因监管程序后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姜韬教授的这句话,点出了转基因安全性评估的核心问题——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必须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来验证,而不是依靠主观的担忧和政治性的法规。

姜教授指出,“预防原则”往往存在主观性,甚至会因为立法者判断时的认知水平差异而导致对同一技术的不同态度带来迥异的结果。例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并非一个笼统的判断问题,而应基于具体的物质变化和影响来分析。科学并不需要依赖对技术的恐惧,而是要通过实际的实验和数据来揭示其风险。

欧盟转基因监管理念中的‘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与我们熟悉的所有安全工作指导思想中的预防为主的原则不同,我们所熟悉的‘预防为主的预防原则,对应英文中的Preventive Principle,是基于已发生过的或能够真实发生的事故进行预防。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第一种原则是主观性的——要预防的事故是没有发生过的,是根据主观(Precautionary)推断来的,比如引进水葫芦后应该怎么做;而第二种原则则是有客观依据的——预防的事故是真实发生过的,或者确实有可能发生。比如加油站对火灾的预防措施和相关装置以及预案。因此,前者更多依赖立法者的科学推断能力和水平,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变动性。”

姜教授进一步解释道:“举个夸张的例子,假如请专业科学家和普通公众分别来执行第一种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欧盟的这一‘预防原则一直存在严重争议,饱受诟病。而‘预防为主的第二种预防原则(Preventive Principle)则非常清晰:任何事件的发生必须有物质基础。因此,转基因不需要特别对待,只要按照科学原则——‘转基因是否带来了新的物质?如果有,那么新物质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风险吗?’这个逻辑进行推断。”

“科学原则不会把新技术的监管变成一个漫长的过程。举个例子,基因组编辑技术出现后,是否需要一整套新的‘基因组编辑监管法’呢?按照第一种预防原则,无疑要再设立另册和新的机构等,而按照第二种科学原则就不需要”。

两种监管原则的后果非常显著——采用第二种科学原则的美国成了转基因大国和强国,而欧盟在第一种预防原则监管下转基因作物研究和推广呈现萎缩态势,相关人才流失严重。

“我们在一次内部讨论会上曾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尤其是‘此预防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与‘彼预防原则’(Preventive Principle)的不同。遗憾的是中文翻译没有做必要的区分”姜教授回忆道,他和食品界的权威专家们就转基因的安全性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预防原则’有其主观性,这与科学的‘物质基础’原则截然不同。如果只根据猜测和主观判断来进行监管,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恐慌。”

PART03

科学虽然在发展,但不意味着基本原理会被推翻

在今天的讨论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经不再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过去的十年里,许多人对转基因的担忧逐渐消散,因为科学的严谨分析和实证实验已经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姜教授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比喻进一步解释:“比如,碳十四同位素的半衰期为5730年,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它对我们产生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界要等到5730年后才会弄清楚去研究它的安全性,科学家依然可以通过现有的理论来推断其安全性。

他指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基于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而这类结论是坚实不变的。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科学的有些基本原理不会随之改变,转基因的安全性也是如此。”姜教授风趣地补充道:“只要一个人的基因还是DNA,而不是变成了不锈钢,那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就不会发生变化。”

在采访的结尾,姜教授再次强调了科学的普适性和可靠性:“科学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它会推翻之前的基本原理。科学给出的答案,总是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这些基础不会随时间而改变。

姜教授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仅是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而且已经经过了严格的实验验证。我们对转基因的担忧,往往来源于不充分的理解和过度的恐惧,而非科学的客观事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小米销售预测YU7价格被辞退?... 【CNMO科技消息】此前,小米汽车即将发布新车型YU7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一名小米汽车销售将预测的Y...
“一核两翼三融合”:VR育人的... 在江西省加速打造虚拟现实产业高地的浪潮中,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韩欣莹团队构建的“一核两翼三融合...
时代电气:海工装备成功服务深海... 证券之星消息,时代电气(688187)07月07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
杭州这所高校打造科普活动:下一...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聪 7月2日下午,由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技术系(以下简称:智能技术系)党...
解读字节最新的人才观 解读字节最新的人才观 2025年6月10号,字节跳动发布了最新的人才观。一共是6条,我发现和我内心...
海洋中新发现230种巨型病毒,... 著名的咸潘多拉病毒,直径达到1微米,基因组包含190万到250万碱基对的DNA(图片来源:维基媒体 ...
宁波加速探索“人工智能+” 殷 聪 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宁波市人工智能规上核心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5%,高于全市...
原创 深... 在众多适合人类探索的星球中,火星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移民的首选地,是因为它与地球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
新三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智慧医疗... 免责声明 本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搜集于互联网,非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请勿将该文章用于任何商业...
业内强势定调反内卷!光伏设备或... 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
这个暑假,与科技来一次亲密接触 6月26日,在安徽省科技馆新馆,小朋友们在“新能源赛车场”上比拼。 6月27日,在安徽创新馆,来自...
中国科技馆2025“科学方法特... 人民网北京7月7日电(记者池梦蕊)7月5日,“科学方法特训营”暑期营地系列活动首场——“星际启航”营...
彻底戳穿AI「失忆症」!超越O... 新智元报道 编辑:编辑部 【新智元导读】大语言模型越来越「聪明」,但缺失记忆:记不住、改不了、学得...
飞船飞到 240 亿公里外,发...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宇宙探索里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事儿。你们知道吗,人类发射的旅行者 1 号飞...
原创 开... 在AI人才争夺战中,扎克伯格近期展开的系列操作堪称教科书级案例。 继以148亿美元重金将95后华裔天...
振华永光取得双面散热气密性封装... 金融界2025年7月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子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七三厂)...
颠覆搜索引擎,下一代Agent... 新智元报道 编辑:LRST 【新智元导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关键词搜索已难以满足复杂知识需求。...
商博会的“未来装备库” “以前光在网上听说5G低空经济,亲眼看到也太帅了!”展台上巨大的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缓缓转动,十...
有手机就能做的副业:26个作品... 今天咱们来拆一个非常好玩的博主,利用现代的语言解读每日黄历,这种赛道有点国学但不国学,属于情感共鸣型...
率先以“AI+”赋能零基预算改... □ 杨 松 “创建AI智慧审核平台,率先打造智慧审核新标杆,这必将为徐州市推动零基预算改革2.0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