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遇上化学:“不可能”变为“可能”
创始人
2024-12-25 20:02:22
0

8天完成688次化学实验,7天研究1000种催化配方……人类夜以继日多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人工智能(AI)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AI从一个研究领域变成了一类赋能技术。”在12月9日至10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68次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说,在化学领域,得益于AI的应用,化学反应预测与新化学物质的发现、化学试验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突破。

AI将如何改变化学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AI与化学的深度融合?这些问题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热议。

2个月内完成2000年的工作

AI让枯燥、危险、重复的化学实验来了个“大变身”:机器人自动操作化学合成平台,甚至具备观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机器化学家系统“小来”,可以完成文献读取、合成、表征、性能测试、机器学习模型建立和优化等全流程任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罗毅介绍,通过运用“小来”系统,团队加速了新材料的发现过程,2个月内就完成了需要验证2000年才能完成的复杂优化工作,利用火星陨石制备出实用的产氧电催化剂。

面向“远方”,AI能帮助人类探索出一条在地球外星系就地取材研制化学品的新路;聚焦“眼前”,有研究单位仅用一年时间,便利用高精准的预训练模型,从6000万个有机小分子的结构中筛选出符合冷却液不同性质和要求的目标分子,并成功完成这些分子的合成及实际产品的测试工作。

“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来自理论、实验和科学文献三方面。受工具的限制,过去的化学研究采取依赖经验和不断试错的方法,组织形式也往往是作坊模式。”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说,AI将助力打造有效的理论、实验和文献工具平台,使科学研究迈向平台化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也认为,利用AI、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工具,人类能够扩展思维,提升理解力,不断突破认知边界。通过构建覆盖研发全流程的一系列智能体来弥补短板,可以让科学家有工程思维、工程师有产品思维,打破实验室研究与产业化要求难以匹配的困境。

高效表达复杂微观世界

微观层面,AI在化学研究中的优势进一步显现。电子自旋、电荷密度、分子势能等与化学性质息息相关的参数,都变得可预测、可求解。

阿尔法折叠3这种模型为什么能准确预测蛋白质、DNA、RNA、配体等生命分子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白春礼介绍,它通过分析大量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寻找规律,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力、角度等参数,再模拟出现实情况,预测可能的情况。

从读懂现象到摸清规律、再到高效表达复杂的微观世界,AI在化学领域让“不可能”的探索成为“可能”。

“在化学动力学理论研究方面,AI展现了巨大潜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东辉说,化学理论中的分子体系势能面构造存在“指数墙”困难,即计算量会随分子体系中原子个数增长而呈指数级增长。AI神经网络能高效表达复杂的高维函数,解决了这个难题。借助AI,团队解决了包含十几个原子的分子体系高精度势能面构造问题。

张东辉介绍,近年来,神经网络在求解电子运动薛定谔方程的基态波函数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不存在费米共振的情况下,团队仅使用15000个参数,就能精确求解丙烷分子(包含11个原子)的振动能量。而这在此前被认为是难以求解的。

针对求解多电子薛定谔方程这一量子化学领域的核心问题,AI提供的新范式有望突破计算消耗随体系扩大呈指数级增长的瓶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介绍,基于生成式AI的“乾坤网络”(QiankunNet)可实现多电子薛定谔方程的直接求解。“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策略,使较复杂材料体系的计算从“不可能”逐步走向“可能”和“精准”。

模型建构需“垂直发力”

“化学是唯一能够获得稳定新物质的科学。”白春礼说,AI将为发现更多前所未有的反应类型与合成方法带来无限可能。

然而,要担负起“从0到1”的创新任务,AI仍面临巨大挑战。

一方面是化学数据的质量与可用性问题。“化学研究数据类型复杂且高度多样化,涵盖分子表征、光谱图像、实验记录等多模态数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解释,现有模型往往难以高效表征、难以整合不同模态数据里的信息。化学研究还需AI具备更高阶的推理能力,以完成化学反应预测、分子逆向设计、多步合成路径规划等任务。

另一方面是AI化学知识储备问题。现有算法多为“黑箱式”模型,融入的化学知识不够。换句话说,要拿下“化学博士学位”,AI还需“垂直发力”。徐波说,当前许多AI系统主要依赖数据驱动的方法,与不同领域知识结合程度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AI领域学者与化学学者正在进行跨领域合作,为化学领域开发专用算法和模型,发展各类科学化学语言表征等基本能力,以构建更强大的模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认为,应在基座大模型的基础上,着力建构以知识和数据双驱动的多任务多目标垂直模型。

白春礼也认为,加快AI和自动化实验的深度融合,亟需构建高质量、开放共享的化学基础数据库,并考虑数据安全管理等因素。他建议,应建立自主可控、开放共享的基础大模型,开发针对化学复杂问题的专用AI算法等,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并重视AI化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快建设AI化学生态平台。(记者 张佳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年多省 135 度电,家用电... IT之家 7 月 18 日消息,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5 月底批准发布 GB 12021.2-2...
百度AI专利领跑,开启大模型应... 在人工智能领域日益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焦点的当下,百度凭借其在生成式AI与大模型技术上的卓越表现,成功展...
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工... 7月18日,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工业智能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行。论坛以“数融万物·智启未...
“人造太阳”加速照进现实!国内... 国内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取得新突破。7月18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成都高新区企业瀚海聚...
三家外卖平台被约谈!“疯狂星期... 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创 为... 在当今通信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通信服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讨厌中...
浙江ai搜索优化服务企业服务商 在数字化时代,搜索引擎优化(SEO)已成为企业在线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浙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
智邦光学取得一种镜片成型模具专... 金融界2025年7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西智邦光学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镜片成...
江苏方硕取得装配式静音通风管道... 金融界2025年7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方硕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装...
原创 “... 命运的转折:一张照片引发的蝴蝶效应 2015年,江西严辉村村民用诺基亚手机拍下一张照片:8岁的范小...
十沣科技申请轨道交通装备流固耦... 金融界2025年7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北京十沣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轨道交...
思必驰AI技术重塑教学智能化体... 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思必驰与复旦大学联手,为复旦大学的第四教学楼打造了极具前瞻性的未来...
一篇120页AI4Resear... 尽管AI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目前仍缺乏对AI在科学研究(AI4Research)中应...
热搜!雷军陪比亚迪CEO王传福... 7月18日,话题#雷军带王传福参观小米工厂#冲上热搜 据界面新闻7月18日消息,多名网友近日在社交...
扩内需新招!分众联合支付宝“碰... 近日,全国北上广深等20多座城市的电梯里,出现了一个新玩法——解锁手机后,碰一下分众海报边上那个“碰...
汉嘉设计:伏泰科技构建了面向城... 证券日报网讯 汉嘉设计7月18日发布公告,在公司回答调研者提问时表示,伏泰科技构建了面向城市服务场景...
松霖科技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供...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松霖科技(603992)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供挂...
让太空居民吃上“太空饭”,意大... 7 月 18 日消息,意大利航天局在一篇当地时间本月 10 日的文章中介绍了其 "Moon-Rice...
安徽鼎封橡胶取得新型加料器专利... 金融界2025年7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安徽鼎封橡胶减震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
四川华西二院发布数字医生 开启... 央广网成都7月19日消息(记者 王颖 昌思荣)在7月18日举办的第四届华西妇幼国际会议上,四川大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