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通信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通信服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讨厌中国移动”成为了不少人挂在嘴边的话题。那么,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都讨厌中国移动呢?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缘由。
中国移动作为一家具有垄断性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本应凭借其强大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高效、透明的通信服务。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令人诟病的问题。其中,私自开通业务这一行为堪称“重灾区”。许多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就被莫名开通了各种增值业务。比如,有一位张姓用户,他在查看手机账单时,突然发现多了一项每月 15 元的视频会员包月业务。他确定自己从未主动办理过该业务,联系客服询问后才得知,原来是在某次系统升级时,被误操作开通了。这种私自开通业务的行为,不仅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让用户平白无故遭受经济损失。就像著名经济学家李教授曾指出,企业的诚信经营是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基础,中国移动这种私自开通业务的做法,无疑是对市场诚信原则的践踏。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中国移动内部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也饱受争议。有不少员工反映,中高层领导存在不干实事、溜须拍马的现象。在一些项目决策中,部分领导不是基于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来做决策,而是为了迎合上级喜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方案。例如,在推广某项新业务时,不顾基层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用户接受程度,强行要求基层员工完成过高的指标任务。这使得基层员工和下属单位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向周边亲戚朋友推销业务,形成了一种“收割韭菜”的不良氛围。这种内部管理的混乱,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间接损害了用户的利益。
在流量使用和扣费方面,中国移动的操作更是让用户苦不堪言。流量用超不及时提醒,是许多用户共同的痛点。根据一项市场调查显示,超过 70%的用户都遇到过流量用超后才收到提醒的情况。以用户王先生为例,他每月套餐内包含 20G 流量,平时使用较为节制。有一次,他在外地出差,由于工作需要使用了较多流量。在流量用超 20 多元时,他才收到中国移动的提醒短信。更让人无奈的是,中国移动的系统似乎总是处于“维护”状态。很多时候,用户无法及时通过系统查询流量使用情况,只能等到欠费停机了,才惊觉流量已经用超。这种滞后的提醒和不稳定的系统,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被“坑”了不少费用。
在用户登录 APP 处理欠费问题时,也会遭遇重重阻碍。有用户反映,当收到话费欠费停机的提醒后,想登录中国移动 APP 进行缴费或查询,却被要求输入手机验证码。然而,手机已经停机,根本无法接收验证码,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这种不合理的设置,让用户在急需解决问题时,感到无比的无助和愤怒。
在电话营销方面,中国移动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很多用户都表示,一直以来都很怕接到中国移动的电话。因为在电话推销过程中,客服人员往往只强调套餐的好处,对套餐的限制和可能产生的费用却只字不提。用户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消费陷阱。比如,客服在推销一款套餐时,只说每月赠送多少通话时长和流量,却不提及套餐外的高额收费标准。当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费用远远超出了预期。而且,当用户主动询问套餐的详细情况时,客服人员就像挤牙膏一样,费很大劲才会把所有信息和盘托出。这种不诚信的营销方式,严重损害了用户的信任。
业务办理的难易程度差异过大,也是用户讨厌中国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开通业务极为简单,用户只需回复一个短信或者说个“N”就可以轻松办理。但当用户想要取消业务时,却要面临繁琐的流程和各种苛刻的要求。这就好比进入一个房间很容易,但想要出来却要经过重重关卡。例如,用户刘女士想要取消一项已经不再使用的短信提醒业务,她先是拨打客服电话,客服要求她提供身份证号码、服务密码等信息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又告知她需要登录 APP 进行操作。当她登录 APP 后,又发现操作界面复杂,经过多次尝试才找到取消业务的入口。
有时候流量不够了,想买个流量加速包,居然还得设置个时间限制,过期不用直接作废,以后想用还得继续再买。我之前做过10086客服,外包投诉打10080解决不了,直接工信部投诉,一旦成功公司就会被罚1万,不要打10086扯皮,你们打电话过来投诉,他们能做的只有提交工单,然后给你说会有人48小时之内联系,后续就没后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