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对话区委书记》
对话
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
从“中华武数”科创集市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
再到上海市数字广告园区
在City Walk风靡的当下
这场对话也以城市漫步形式推进
展现普陀关于“科创”的行动思考
以“武”会友 带着需求来“赶集”
在“半马苏河”公园广场火热开市的“中华武数”科创集市上,30多个展位重点展示着前沿技术产品和优秀解决方案,探讨工业、交通、教育、元宇宙等热点创新场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产业创新中的崭新应用。
这些前来设摊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有什么需求和困惑?如何解决的难题?取得了哪些成绩,又达成了哪些合作?走走停停中,姜冬冬如数家珍。
姜冬冬:
“平时我们也走访企业,搜集他们的需求,送‘服务包’,有针对性地帮他们匹配资源。
目前这个阶段,主要还是靠政府来搭台,我们也有优势。比如说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支持他们的合作。我们今年发布了‘科创十条’,制定了武宁创新共同体的三年行动计划。另外,我们还可以形成一些专班、抽调一些力量,来专门做这件事。”
中以(上海)创新园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
武宁创新共同体
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这四大平台,构建出普陀区的“中华武数”科创布局。
其中,“中”“华”“数”三个平台空间位置相对集中,而沿线集聚了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平台、科技园区和创新企业的武宁路,则是串联全域创新资源的关键。
如何以“武”联动,打通“中华武数”的“任督二脉”?是姜冬冬在主题教育调研走访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成为普陀区今年的重点课题。
“今年以来我多次在武宁路沿线深入调研,实地走访了数十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召开了多场座谈会、早餐会、需求征集会。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一次科创专题的早餐会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非常直接地提了很多困惑和问题。比方说,大家感受到一些科研成果溢出效应不够,一些专利与现实需求不完全匹配。也有很多企业跟我说,虽然普陀科创资源比较丰富,但自己还无法真正借势借力,包括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好像还没有完全打通。”
解难题、出思路、落实效。今年,普陀区积极推动武宁创新共同体正式成立,联动武宁路沿线辐射的2所高校、16家科研院所、近百家科创平台和近千家科技企业,通过搭建“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平台,凝聚更多创新力量。
“中华武数”科创集市,就是结合企业需求、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和研讨会确定的一种“集成式”服务企业创新方案,下半年以来已连续举办4场系列活动。
姜冬冬:
“武宁路沿线的创新资源不是今天才有,我们也不是完全从头再来,只不过是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创新共同体的打造,主要是政府搭建一个让大家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把各自的资源呈现出来,同时也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这个平台才有生命力。”
政府搭台整合全区资源乃至面向长三角,科创企业带着各自的需求来“赶集”。集市上,可以做项目路演、成果展示,也可以做投融资对接、人才落地等政策咨询,还能找到上下游的业务合作伙伴,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
以建行普陀支行为例,今年通过“科创集市”等各类活动,累计触达100余家科技型企业及科创路演团队,为40余家企业提供融资咨询服务,为12家企业办理授信业务,累计授信金额约1.1亿元。
姜冬冬:
“其实很多问题不是说一方求着另外一方,而是双向奔赴、多向奔赴。我感受到,自从我们搭建平台以后,各类主体就热络了起来。现在很多合作都不通过我们了,包括刚才一些企业,初期的几次合作我是有印象的,但后来的我也不清楚了。
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样,介绍人刚开始很关键,后来两个人就自己联络起来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从最早相互隔离的自转,到我们搭台的公转,再到更高层次的他们自转,这就是我们最终想达到的目标。”
“武”上潮头 企业出题院所答
这场City Walk的第二站,是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旗下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这里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首批规划的15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
今年,武宁创新共同体积极构建“企业出题,院所答题”合作创新模式,推动上电科与普陀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的企业、机构、实验室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1
在今年举办的长三角创新挑战赛活动中,普陀区逐一梳理武宁创新共同体内大院大所和各类科技企业的创新需求,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发布需求、寻找合作方、举办供需对接会。
其中,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急需一种“排水管疏通清障机器人”,而上电科的机器人平台正好有承接能力。双方共同梳理核心需求,最终就“市政管道清淤疏通机器人”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进入需求调研阶段,预计2025年初落地。
2
上月举办的“院所开放日——走进上电科”活动中,上电科与南京紫金山实验室战略合作签约,将围绕信息安全漏洞检测、无线通讯安全研究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
姜冬冬:
“普陀的科创资源很多,国家级、市级、区级的科创平台有大大小小近100家。我们提出依靠党建的联建、资源的联享、人才的联育、科创的联动、发展的联创这五个‘联’来搭建平台和纽带。关键是有效性,核心是我们的团队要更专业化。”
上电科的机器人平台是全国首家具备为机器人企业提供MTBF即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测试能力的企业,但目前可靠性提升服务的市场认知度并不高。为此,普陀区政府搭台联动宁波、合肥、苏州、湖州等长三角地区机器人相关创新产业资源,构建长三角机器人产业联盟,优化协同创新生态。
依托联盟和自身的技术优势、服务能力,机器人平台先后参与制定了28个国家及团体标准,并向100多家企业提供测评,为国产品牌开拓市场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武”动未来 创新时代新内涵
此次City Walk的最终一站,是中心城区首个数字广告园区——上海市数字广告园区。今年开园以来,已引进数字广告及关联企业超100家,成功举办10余场特色活动,60余场交流座谈。
“我们希望在这个楼里面,能够把数字广告这个产业,一方面是集聚,另一方面是把‘上下游’变成‘上下楼’。”
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代表,数字广告对流动资金、人才扶持、上下游合作等方面的需求较为突出,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政策不够聚焦实际需求。
为此,普陀区建立了“一企一策”工作机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对发展规模较大、创新优势明显、创意能力突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和项目重点倾斜。并通过确立“一对一”企业联络专员,举办政策宣讲会、企业沙龙、早餐会等活动,搭建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桥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高效响应企业诉求。
今年,普陀区发布《推动数字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整合全区“3 5 X”政策体系中的普惠政策和专项政策,覆盖产业集聚、行业交流、人才队伍建设、金融服务等上下游各环节。同时,定期编制产业动态,持续跟踪行业发展动态、企业营收数据等情况,积极推荐本区企业参与上海国际广告节、上海国际MCN大会等品牌活动。
近三年来,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普陀区重点培育的产业,已从20%的区域占比,增至到目前超过40%。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与科技创新有关的资源也集聚到了普陀。
姜冬冬表示,未来,普陀区将继续以“中华武数”科创战略为引领,深化科创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通过不断的调研、开放与交流,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同时,让武宁创新共同体走出普陀、走出上海乃至长三角,联动各类创新要素,合力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共同体绝不仅仅局限于武宁路沿线,可能也不只是普陀、上海、长三角。未来创新发展的方向一定不会是孤立的,我们希望能够把更多的创新主体凝聚起来,我们非常乐意做这个牵线搭桥的红娘。
当然我们也更希望把炉火烧旺、平台搭好后,这些资源都能找到自己需求的结合点,迸发出更多合作的火花。相信假以时日,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更好的变化。
接下来,再好的蓝图、愿景都要靠踏踏实实地做出来,就是我们讲的‘人靠谱,事办妥’,未来几年我们要‘携手零距离,共画同心圆’,让我们的企业和百姓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
资料: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