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五年,拼多多市值成功超越阿里!
近日,拼多多交出了一份远超市场预期的财报。2023年三季度,企业营收688亿元,同比增长94%;经营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60%。另外,如果按照2023年前三季度1588亿元的总营收来计算,拼多多员工人均创收1222万元,是同期京东的7.07倍,阿里的4.17倍。
财报发布后,拼多多的市值一路飙升到1959亿美元,首次超越阿里巴巴。要知道,三年之前,拼多多的市值才只有阿里的八分之一左右。
纵观拼多多近两年的业绩,其实从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拼多多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保持着35%以上的增长速度了,且利润也节节攀升。
“大体量”“持续高增长”“高质量”,这三个词似乎很难集中到一家公司身上。
但拼多多却做到了。
曾经市场普遍认为,电商领域有了阿里巴巴和京东后,就很难再出现一个新的巨头了,可是拼多多却凭实力打破了这个认知。那么,拼多多保持业绩高速增长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今年4月,拼多多也正式提出了进入全面拥抱“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具体来看,最近这段时间,拼多多出台了一系列补贴和活动,以便助力消费潜能的进一步释放。
比如,在农民丰收季,拼多多就上线了“多多丰收馆”,投入10亿元资源包,汇集全国来自1000多个农产区的50万款农副产品,从源头直达全国大市场,并以百亿补贴对入驻“丰收馆”的农副产品全面覆盖;9月下旬,拼多多又联合洋河、伊利、安踏、格兰仕、郁美净等100家国货品牌,开启了一个多月的“国货节”大促,还与央视财经合作推出了百亿补贴直播,真正实现品效合一。
不可置否,高质量消费的背后需要高质量供给的支持,而这也是拼多多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关键的第二点。目前来看,除了加大普惠补贴力度外,拼多多还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以今年三季度为例,拼多多发起的“农云行动”先后走进了江苏大闸蟹、西北水果等农产地,在帮助各地的特色农产品走入大众视野并加速实现标准化、品牌化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的数字化农产品供应链建设。
可以说,这些在高质量发展上所做的努力,不仅让拼多多保持了自我的高增长,也让其拥有了更多能力的外溢,而“Temu”就是在这种基础下诞生的。
分析企业的营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去年三季度,除了主站、买菜两项外,今年拼多多还多了一项海外业务——Temu。自去年以“快、准、狠”的策略攻下美国市场之后,Temu便一路狂奔,相继进入48个国家和地区,对很多外国消费者而言,如今呼朋唤友“砍一刀”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
而Temu也不负众望,成为了拉动拼多多整体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据悉,刚刚打完今年“黑五”的硬仗,Temu就已经开始着手计划重返明年的“超级碗”了,并定下了300亿的GMV目标,较今年翻了一倍。
回看过去,彼时黄峥在用“简单和常识”撕开一个下沉市场的时候,不知是否能够想到,在今天这个与八年前截然不同的经济周期里,拼多多竟然踩到了时代的风口。
纵观拼多多的发展历程,这个“去中心化”的社交电商平台,先是通过各类玩法下的裂变实现了对用户端的聚集,然后又以“0佣金”等较低的门槛承接了大量中小商家,助力企业的第一波增长。后来,拼多多又在百亿补贴中拿到了更多的中产用户和品牌,进一步实现了用户圈层和品牌的破圈。最后,Temu的成功出海,则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直连海外消费者的关键一环。
可以说,在商家和用户的平衡中,拼多多的每一步都走在了零售的底层逻辑上。
归根结底,在当前消费多元、增长趋缓的大趋势下,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更大的价值,全球消费者自然就会用一笔笔订单给它“投票”。
正如此前拼多多联席CEO赵佳臻所讲的那样,“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准备长期奋斗,走向高质量发展。可喜的是,这个战略的回报,比我们预想的还要来得更快一点。”
编辑: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