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 | 谢赫里亚尔·安蒂亚( Shehriyar Antia)
疫情造成许多悲剧性后果,包括使劳动力市场动荡。仅仅几周时间,全球便有数亿工人经历了收入减少甚至完全丧失收入来源。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掩盖了三个长期结构性变化,而这些变化早已发生,最终将对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格局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全球劳动力市场出现高度差异化
大多数经济体将因老龄化而面临通胀
推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三大因素表现在:首先,人口趋势正强势重塑全球劳动力格局,令各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出现高度差异化的新版图。例如,中国、泰国和韩国曾经拥有人口红利,但目前的适龄劳动人口正在减少。在欧洲和北美,公司和较年长稳定员工的“双重老龄化”正在抑制创业和创新。
其次,劳动力供需结构错配加剧。随着全球化“黄金时代”的结束,加上工业政策的复兴和关键产品的在岸外包趋势,供需错配情况或将加剧,而这些动态往往被投资者忽视。
第三,人工智能是劳动力与科技之间复杂关系的最新趋势。人工智能正在将自动化从工厂带到办公室,逐渐取代法律、金融、药物研究和教育等服务行业的工作岗位。
这些因素将对未来的通胀、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模式产生什么影响?在我们看来,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通胀动力将会是最主要的影响,大多数经济体将因人口老龄化而面临通胀。我们认为,日本的反通胀经验并非全球适用,也难以仿效,因全球化趋势已大幅度放缓,各国劳动力储备如今更是普遍萎缩。
然而,如果各国不解决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的问题,其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将会双双下降。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全要素生产率趋于下降,因劳动力老龄化会对投资、创新和科技进步等影响增长潜力的领域造成负面冲击。另一方面,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可能导致社会总工时下降,除非生产力的提高能够弥补减少的工作时间,否则这将对整体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与经历了类似人口结构转型的发达国家相比,许多新兴市场即将面临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现象,这些国家的财富和财政实力水平相对较低,当中抚养比急剧上升、财政紧绌的新兴市场所承受的压力将最为严峻,未来面临的风险也最大。
新加坡、澳大利亚将成为地区领先者
可再生能源、半导体等行业迎来机遇
劳动力市场的重塑将在各行业和地区造就新的胜利者与失败者,而投资者应了解这些新动态的深远影响,许多现有领军者将难以满足未来的劳动力需求。
在亚洲,中国及印度在满足未来劳动力需求方面将面临挑战。印度的人口结构问题未如其他国家般严峻,但其在招揽和培养人才方面较为乏力。
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将成为地区领先者,虽然两国人口较少且迈向老龄化,但均设有全面的工作签证计划以广纳各行业的专才,除在招揽和留住全球人才方面表现出色外,其便利的营商环境也吸引资本落户。马来西亚也处于领先地位,人口老化速度比其他国家慢,移民政策相对开放;相对于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更便利营商及吸引资本。
未来五年有望迎来最大就业增长的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半导体以及长者护理。
绿色能源转型将继续推动对太阳能电池板和氢燃料电池技术人员的需求。例如,根据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机构的资料,在协调行动方案下,到2050年,通过对关键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澳大利亚能源系统可以支持多达 135 万个就业机会。与此同时,预计新加坡的清洁能源工作人数到2032 年将增加80%,达到约2700人。
到2030 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将需要至少100 万名技术工人,因为对芯片的需求将比2021 年增长80%,医疗服务和长者护理服务的就业机会预计将在 2030年增长40%。
到2050 年,约有350 万澳大利亚人将使用长者护理服务,需要近100 万名长者护理专业人员。到2032 年,将近四分之一的新加坡人将年满65 岁,根据预测,家庭长者护理服务将在2030年增加 41%。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生产力,简单制造和专业服务等行业的工人可能会被取代。
尽管如此,投资者需要留意,赢家和输家并非注定不变,而是大大取决于各地政府和企业未来的反应和行动。
(作者系保德信专题研究部主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