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登上央视为学生演讲,却因为一个小细节备受关注。她自嘲出了“洋相”,现场观众却落泪并致以掌声……
当节目中镜头被放大时,人们发现,演讲台的地面有许多黑渣。原来,王志珍院士穿了双老化掉渣的鞋,鞋底老化,不停掉落碎屑。
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这哪里是穿了好久的鞋子,分明是买了很久舍不得穿。
而这位王志珍院士的故事,远比这双鞋子更引人注目。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访问学者
出国必备呢子大衣
王志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被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
演讲现场,王院士向大家提问呢子大衣、中式调味料、肥皂,哪个是当年他们出国行李中的必备?首先排除掉的呢子大衣竟是正确的选项!
原来,那时候出国的访问学者,国家都会出资为他们配置一件呢子大衣、两套西装。
因为这一批“走出去”的年轻人,是中国的一张张“名片”和一座座“桥梁”,代表了中国的形象,要让世界看到改革开放的中国面孔。
母校的系主任“天团”名单
震惊全场
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王志珍院士的母校。在节目现场,展示了一份中科大建校初始的系主任名单,让现场惊呼不断。
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贝时璋、赵九章这样顶尖的科学家,曾经给大学生讲课、布置作业、改论文。
此外,王院士还在现场分享了一张钱学森的手绘画。
这是钱老制定的力学系教学计划,他希望通过这幅画表达力学系要培养的是旗杆式的人物。更让王院士印象深刻的是“中外语文”被置于旗杆底座。作为基础,王院士说“中文是母语,英文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要学好中文,还要学好英文”。
一次爆炸
令她至今仍心有余悸
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的科研环境,王院士感叹:“实在是很差的”。对于蛋白质样品的制备保存,这个现在看来常规且简单的步骤,都需要用“土办法”制作仪器。
王院士分享了一个令她至今仍心有余悸的故事,一天中午,“土办法”制作的冷冻干燥仪突然爆炸,碎玻璃布满整个房间,碰巧不在实验室的她,侥幸逃过一劫。
后来,当有机会从德国带回一件实验器材的时候,王院士选择了冻干机,她对现场的年轻人说,大家现在做实验的日常仪器装备,只不过是近一二十年才变得“世界一流”。“我们要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勇于去做‘零到一’的突破。”
“在实验室里
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
被公派去德国工作学习期间,王志珍成果颇丰,逐渐在国际科研界崭露头角。回国后,她和同事利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成功催化了胰岛素的正确重组,这种酶和蛋白质折叠问题,成为了她一生研究的重心。
1993年,王志珍提出“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于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20世纪九十年代后,王志珍继续对这种酶深入研究,持续至今已超过30年。
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攀登,他们发现了更多前人未见的风景,“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等这些不同的生命活动中都能看到这个酶在发挥作用,如果把它抑制了,就好了。”
王志珍说,基础研究的突破创新,比大多数人想象中更加艰难,这些造福人类、听起来足以让人心潮澎湃的可能性,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也或许遥遥无期,这就是基础研究的魅力。
如今,年过八旬的她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王志珍用这句最踏实最朴素的话语,讲述着她奋斗一生的科研事业。
向王志珍院士致敬!
向一心科研的科学家致敬!
来源:人民网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