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更好地丰富医院文化底蕴,营造有温度的医学氛围,打造和谐的医患环境,我院特别推出2024年医学人文栏目《见字如面》,透过不同视角,讲述医患故事,捕捉动人瞬间,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激励全体医护人员继续以专业的技术,贴心的服务帮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尊敬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领导、耳鼻喉一病区的全体医护人员:
你们好!
我父亲旅居美国多年,已经88岁。六年前在美发现左耳有分泌物,感觉耳道堵塞,听力下降,在美就医,医生仅定期对耳道分泌物进行清理,并建议佩戴助听器,无进一步医疗方案,我们家属也认为是年纪大的自然现象,并无特别重视。
几年下来我父亲左耳的分泌物越来越多,并伴随有眩晕加重的现象。考虑到美国医院无积极的治疗方案,我们想到回祖国寻求医疗帮助。回到广州后,寻求多家医院,确诊为“左侧中耳乳突炎、左耳胆脂瘤形成、左侧听小骨大部分吸收、左侧鼓室天盖骨质破坏缺损……任其发展,恐病变入脑危及生命”。但各家医院均因我父亲年事已高, 胆脂瘤对耳室破坏严重,对手术治疗无把握,推荐我们到贵院试试。
经上网查询,在贵院官网查到区永康教授对乳突根治、眩晕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于是慕名前往寻求帮助。在门诊,区教授考虑我父亲的病情及综合情况,告知我们病情的风险,根据两害相比取其轻的实际情况,建议手术治疗。区教授医者父母心、感同身受的分析, 增强我父亲面对疾病的信心。
入住耳鼻喉科一病区后,在病房我们看到的是全体医护人员和蔼可亲,对每一位病友都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照顾。我们知道因父亲年纪大,麻醉、心肺对手术的耐受都是风险,内心是很忐忑的。但在病区看到护土们的温暖、看到医生们的专业,都大大地增强了我们信心。
为确保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区教授及他的医疗团队组织了麻醉科和心血管科进行了高水平会诊,不厌其烦地向我们家属解释手术方案、手术风险及应对措施。这点必须点赞,不是简单地告知风险,而是告诉风险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应对的方案和措施。区教授和他的团队使我们感觉非常的放心,我们在贵院这么好的医疗服务支持下,对手术充满信心。
手术一完成,区教授理解我们家属的心情,及时告诉我们手术一切顺利!感谢区教授及他们的医疗团队!
我父亲己出院,出院时,我父亲说感觉一切良好!眩晕情况大为改善!
为此,我们家属对贵院、耳鼻喉科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麻醉科、心血管科参与我父亲治疗的医护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耳鼻喉科的区永康主任医师、邓文婷副主任医师、冯奕思医师,麻醉科吴贵云副主任医师、胡楚文主治医师,心内科袁桂仪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邹子俊医生,感谢他们用负责任的医者心,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他们的一言一行诠释了白衣天使的职责操守和医道本色!
祝耳鼻喉科一病区和贵院全体医护人员身体安康、万事如意、家庭幸福!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专科简介
耳鼻咽喉科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我院耳鼻咽喉科成立于1947年,是广东省耳鼻咽喉科的发源地,综合实力稳居国内一流。科室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广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耳鼻喉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和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国家卫健委及中国医师协会咽喉内镜诊疗技术培训中心,中山大学听力与言语研究所挂靠单位。科室是广东省规模最大及业务量最大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中心,门诊量13万人次/年,住院人数超过7300人次/年,手术量超过6700人次/年,四级手术占比超过38.3%。科室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近5年位居全国第15名,复旦版医院专科排名多次获全国提名,位居华南地区前2名,2022年及2023年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为研究型学科。
科室在国内的标志性技术包括(1)甲状腺头颈机器人外科(耳鼻咽喉科全国第一,甲状腺头颈腔镜微创外科手术获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规范综合治疗(全国第一);(3)甲状腺头颈内镜外科(国内领先);(4)以人工耳蜗为代表的听觉植入(华南第一);(5)以听神经瘤为代表的侧颅底手术(华南第一);(6)以先天性中外耳畸形为代表的耳整形及功能手术(华南第一);(7)以镫骨手术为代表的中耳听力重建(华南第一);(8)以眩晕为代表的内耳疾病诊治与康复(华南第一);(9)腔内支架治疗耳鼻咽喉狭窄系列技术(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0)头颈部缺损修复的系列技术(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科室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基金6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4000万元,发表SCI论文超过200篇,牵头国内专家共识2项,参与制定国内专家共识/指南超过30项。获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获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实现专利转化4项。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主编“十三五”全国高等学校听力学本科教材《耳鼻咽喉疾病概述》、副主编《诊断听力学》;主译《头颈部恶性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颈部内镜外科学》(获广东省优秀科技专著基金资助)、《耳内镜解剖与手术技巧》及《机器人头颈外科手术学》(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耳内镜治疗诊断学》等专业书籍。获得包括“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高层次人才”、“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在内的多项省、市级人才称号。2021年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中,郑亿庆教授排名21名,黄晓明教授排名50名。
科室分设耳专科、眩晕专科、鼻专科、咽喉头颈专科四个亚专科,共有医生41名,护士58名,技师14名。共有教授/主任医师13人,副主任医师13人,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4人。科室是教育部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累计培养博士后10余名,博士生40余名,硕士生170余名。承担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八年制专业、口腔医学本科/七年制的理论授课及临床见习,获得包括“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省级精品课程《耳鼻咽喉科学》等奖项十余项。规培医生获“首届广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RECOMMEND
筑牢理想之基,绷紧纪律之弦,砥砺前行之路——我院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
责编:黄睿、林栩琪
初审:刘文琴、曾悦
审核:欧阳霞
审核发布:古小红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