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杭州进入“烧烤”模式。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下沙校区一教北楼518室,氛围也很热烈。
“你们的大创项目,机器学习的核心技术解决了吗?”
“你们的医院影像分析项目,进展如何?”
“对了,脊柱畸形测试的AI算法,有没有用到最新技术?”
一位中年男老师,在屋里在给不同学生团队指导,时而拧眉沉思,时而挥手指点。
这个叫做HDU-3DCV实验室的地方,主持者是杭电计算机学院秦飞巍教授。这个皮肤黝黑有点大男孩气的学者,在杭电热爱搞竞赛、科研的学生中有一个绰号:“宝藏老师”。
右三为秦老师,受访者供图。
流水的“脊柱研究者”,铁打的“秦导”
2014年从浙大博士毕业的秦飞巍,进入杭电计算机学院。从第一次站上讲台,他就爱上了教学。“这是值得一辈子用心付出的事业,和学生们在一起太好了,让他们更优秀,没有比这个更让人有成就感的事了。”
如何让学生更优秀?秦飞巍很注重搭建平台。秦飞巍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CAD、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分析。从2017年开始,秦飞巍就与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CAD&CG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智慧医疗创新中心、俄罗斯圣光机大学等联合做“脊柱侧弯”医学影像研究。
“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弯’。我们团队致力用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方法提前介入‘脊柱侧弯’,并提前治疗。”
除了鼓励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研究“脊柱侧弯”,秦飞巍特别乐意让本科生们自己牵头搞“脊柱侧弯”研究。
2017级的於文卓同学,大二时就在秦飞巍的支持下,组建了一个科研团队,他们从传统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技术开发着手,首先定位关键点、关键区域,在此基础上,进行部分脊柱——骨盆力学参数的自动量测。现在在美团搞开发工作的於文卓说,“我的科研带团队工作的开始,是杭电本科生期间,秦教授给了我信心,后来读研乃至工作期间搞科研,很多基本东西都是在杭电本科期间掌握的。”於文卓告诉记者。
2018级的葛云阳同学,现在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搞大模型相关研究。同样是大二期间,他成为“脊柱侧弯研究2.0版”的“带队大哥”。他们在第一代机器视觉探索的基础之上,开始做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空间注意力、目标检测的脊柱多组力学参数自动量测。“秦老师在机器学习、应用数学等领域的深厚造诣,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且他总会在关键问题节点上启迪我们,所以出了很多成果。”葛云阳说。
“脊柱侧弯研究2.0版”,这个以本科生为主的团队捧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第七届中国国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
“最难得的还是脊柱侧弯研究这个平台,给本科生同学们带来了第一手的研究素材,科创大赛的硬核奖项,为他们接下来的科研奠定了信心和创意来源。”秦飞巍表示。
图中为秦老师,受访者供图。
“你想搞研究,我给你当铺路石”
85后的秦飞巍,出身重庆涪陵山区。小时候干过农活的他,经常会和学生讲到农村时光。“小时候,稻穗成熟要急着收割、碾压、归仓,家里的孩子再小,只要能走路,都想着在其中发挥作用,因为稻谷归仓,才意味着全家一年没有白忙活。这个过程中,农家孩子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培养。”
从第一天走上杭电讲坛就爱上教学、喜欢跟学生打交道的秦飞巍,也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学者”。
最近十年,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国防科技等领域做出了成绩。
在秦飞巍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因材施教”就是雕琢璞玉。2018级本科生江浩维,秦飞巍鼓励他发挥自身脑洞大的优势,在国际公开的多个开源数据集上,做了大量的实验,结合多个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最后形成论文,师生经过一次次的修改,发表了2篇论文,其中一篇以本科生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的SCI中科院一区、Top期刊Neural Networks上发表。后来江浩维凭借此硬核成果保研进入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继续深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