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空白到世界首台!中国团队让废弃物变“黑金”
创始人
2024-08-06 00:21:03
0

一竿竿新鲜的竹子,被破碎成5公分大小的竹片,送进炭化炉。

“出炉!”半小时后,随着操作工的一声号令,炉壁缓缓打开,乌黑光亮的竹炭从炉内淌出,散发出特有的芳香……

7月16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安徽昊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与科研人员一起见证了这一奇迹的发生。

“这是世界首套采用生物质催化转化技术生产生物炭的装置,年产量可达5万吨。”望着眼前的炭化炉,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邢献军激动地说,“我们终于把生物质变成了可持续资源!”

以毛竹为原料制成的生物炭。

大幅提升转化率

“如果没有了化石能源,人类将如何应对?”2009年,在一次国际能源学术会议上,邢献军和与会学者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热议。他回忆道,当时大家普遍认为,生物质能源是最具潜力的替代方案。

“生物质,通常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具有重要的能源和资源价值。”邢献军告诉记者,生物质来源广泛、可再生性强,只要有阳光、水分和二氧化碳等条件,生物质就可以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然而,彼时的生物质利用方式大多局限于焚烧发电。在邢献军看来,生物质资源被这样简单地烧掉,不仅效率低下,也不够环保。从那时起,他就将“生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

当时,这还是个新事物,国内外相关技术处于一片空白。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千百年来沿用的制炭技术,其本质上是高温热解和低温烘焙的技术方法,炭转化的得炭率仅在35%左右,而且污染严重。

怎样提高生物质变成炭的转化率?邢献军反复琢磨。

2011年,邢献军离开长期担任高管的安徽皖能集团,来到合肥工业大学,并牵头组建了先进能源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开启了用生物质催化转化方法高效制备生物炭技术研究攻关。

然而,项目刚起步,就面临诸多困难。资金不足,邢献军就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填了进去;团队缺人,他拉来之前课题组的同事并肩作战……为了做试验,他与当地一家化工厂软磨硬泡,硬是在那里建起了生物质催化转化的反应炉。

这年7月,世界首次通过催化转化制备的生物炭,在合肥中盐红四方化工厂出炉。“虽然那次仅有500克炭,我的心情却无比兴奋。”邢献军说。

紧接着,他们向提高效能、放大产量的目标迈进。“为找到生物质炭化的最优工艺参数,光是各种实验,就做过上万次。”回忆起那些不分昼夜做实验的日子,团队成员、合肥工业大学张学飞博士说。

其间,团队研发出一种“固溶分压技术”,能够将反应中产生的含碳气体,全部重新压回到生物炭分子内部,从而让生物质所含的碳元素全部转化成炭,炭转化率一举提升到60%左右。这意味着,除去生物质近40%固有的含水量外,其余组分几乎全部被炭化了。

找到“临界能量点”

“如何将生物质亿万年的炭化过程,缩短至数小时之内?”邢献军要突破的最后一个障碍是时间,因为炭化过程越长,能耗就越高。

2013年,在团队着手建设年产5000吨生物炭中试示范项目时,他们发现,在实验室和中试规模下,生物炭品质很稳定;而一旦规模扩大,在大型炭化炉内进行生产,生物质传热和催化剂分布的不均匀性问题就凸显出来。这不仅影响炭化时间,导致能耗飙升,还出现了“夹生炭”的问题。

数百次实验之后,团队终于将炭化时间由7天缩短为1天。这一重要进展,让团队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信心。

“这是一场与时间和自我的赛跑。”团队中的在读博士臧真娟说。再一轮千百次实验之后,他们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找到了生物质炭化过程相变的“临界能量点”,从而设计出最优催化剂,让生物炭实现了可控制备。

又是两年多过去,团队迎来新突破——炭化时间缩短为12小时。

此后,通过对催化剂组分、炉内生物质传热以及分子衍变机理等进行理论分析、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团队不断优化工艺,逐步将炭化时间缩短为1小时、42分钟……

最终,生物质炭化过程缩短至30分钟!生物炭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且生产过程几乎实现零排放。

2019年底,世界首台日产100吨生物质炭的炭化炉定型下线,实现了一炉一次制备1吨、年产5000吨生物炭的目标。

2019年底,世界首台日产100吨生物质炭的炭化炉定型下线。

污泥也可变“黑金”

邢献军团队的实验室,实际上是一个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工业车间。这里陈列着团队各个阶段研制的炭化炉,还有数控机床等机加工设备。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动手造出来的。”邢献军说,每次工艺参数调整都得改设备。从加工农作物秸秆的造粒机、毛竹破碎机,到各种立式、卧式炭化炉,再到生物质分级超焓燃烧锅炉……这些设备都是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

“认准一件事,就要坚持干到底。”十多年的科研过程中,邢献军带领团队获得了无数奖项,发表了数百篇高水平论文。生物炭实现大规模高效制备后,他们又把目光瞄向了利用生物炭制备碳基新材料的研究上。

“理论上,所有的生物质都可以作为制备生物炭的材料。其中,农林废弃物是较为理想的生物炭原料,秸秆、木屑甚至污泥等等,都是宝藏。”邢献军说,废弃物可以逆袭成为身价百倍的“黑金”。

目前,团队已成功研发出超声波生物炭活化装置,使活性生物炭具备了更高的价值。利用生物炭制备的石墨材料、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等储能产品,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即将实现产业化。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瞄准产业做科研,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把研究做在工厂里,把成果转化到市场中,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绿炭资源!”邢献军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小米单联瑜回应口水仗:以技术讨...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小米集团大家电部总经理单联瑜今日发布“小作文”,称决定以技术讨论来结...
全面“人工智能+” 更要加速形... 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下称《意见》)。实施“人工智能+”行...
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人事动荡... 近期,科技界传出了一则引人关注的消息:meta新创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遭遇了人员流失的困境。据悉,该实...
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要加速普及了!... 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快速发展普及。27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发布了《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
华为Mate XTs官宣:抢在... 近期,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两大重要发布消息。先是苹果官方宣布,其备受瞩目的2025年秋季新品发布会定于...
逢时科技蝉联“隐形独角兽”,全... 8月23日,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暨第五届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大会(2025)在广州举办。作为全球...
从“跑腿签”到“指尖办” 效率... 传统审批流程耗时费力、纸质文件堆积成山的场景,在采油一厂已成为历史。 如今,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员...
新闻1+1丨朝哪发力?怎样落地...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全文发布,绘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聚焦科技、产业、...
原创 寒... 谁也想不到,一家直到去年还从未赢过利的企业,股价在两年多时间翻了几十倍,从40多元暴涨至1400多元...
工信部:有序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 据央视新闻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天(8月27日)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数字技术擦亮制造业的绿色底色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关键领...
工信部:有序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天(8月27日)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
标准化、人才化、产业化,上海B... 在上海大歌剧院的建设中,近300张深化图纸、超3万个点位坐标凭借BIM+AI技术全自动生成,无一差错...
首届AI国际人才峰会在香港举办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何漪)8月26日,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香港联合举...
国产操作系统,新突破! 国产操作系统又有新突破。26日在京举行的2025中国操作系统产业大会上, 我国首个6.6内核商用桌面...
数字天津 引领未来——从算力筑... 来源:西部网 数字浪潮奔涌,重塑经济发展格局。 今年恰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稳...
马斯克预言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远超... 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回应了大卫·斯科特·帕特森的帖子。帕特森估计,到2030年,所有工作岗...
新华全媒+|提出六大行动!“人...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何印发意见?意见部署哪些重要工作?一起来了...
问止中医已递交招股书 ,或成为...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谢惠茜 在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战略深入实施、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
格力电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电...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格力电器(000651)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电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