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屈勇 通讯员 荣斌 魏娜)济宁市打造全国首个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发展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激发内河航运“绿”动力。
在山东新能源船舶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对内河航运首艘5000吨级LNG动力集装箱船进行分段合拢,确保7月底前顺利下水。
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联合车间主任王亚锋:“目前,我们在建的这款新能源船舶是内河航运中装载能力最大的新能源船舶,它以绿色能源天然气为动力,比相同吨位的传统能源船舶每年能节省燃料费用20%,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降低15%,包括氮氧化物、硫化物和微小颗粒物的排放都会大大减少。”
据了解,在京杭运河流域,总计有老旧杂散营运船舶6万余艘,济宁市有7000余艘。为推动内河航运绿色发展,济宁市建成全国首个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加快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电气化更新改造。
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东江:“这些(老旧)船舶普遍使用柴油燃料,排放标准较低,污染严重,载重吨位也较小,而且船龄一般都在十到十五年以上,亟需升级换代。”
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积极与武汉理工等国内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联合开发多应用场景船型。
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技术信息部副部长陈朋:“船型上,我们采取圆弧舭(bi)部、靴型艏部和双鳍尾部,以减少船舶的阻力,货舱区域我们采取宽扁肥大型,在有限空间内最大限度增加船舶的载重吨。”
目前,基地已研发出电动集装箱船、集散两用船等4种新船型。未来五年,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计划建造新能源船舶1000艘,带动船舶锂电、氢电、电力推进系统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百亿级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