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自己动手搞维修,不但要维修电脑,而且还要维修电磁炉、电冰箱等电器,似乎有着一些技术的相通之处,也可以提升能力水平。但在维修过程中,很多东西被修坏了,而不是修好了。那么,自己做维修实验还有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认为只有成功才是值得庆祝的,才是可靠的,也是让人喜欢的。其实,成功只是具备阶段性特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永远的成功。毕竟,万事万物都有其相对性,而不是绝对属性。成功也是,只是一个时间段内的成功,却不是永远的成功。而失败是成功之母,尤其是在科学实验方面,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倘若所有的实验只需要实验人员实验一遍就能成功,那么科研人员也就成了人人可以做的,实验也就不成其为实验了。
相对于成功来说,失败更值得人们重视。尤其是科研人员,要重视失败。因为多次的失败才能导向成功,只是专注于成功,而不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会一败再败,甚至在关键时刻一败涂地。要是重视失败,每次总结经验教训,就会每次获得一些教益,逐渐走向成功。不过,实验需要成本,并不是说说而已。个人做维修实验,本身就要考虑试验成本,不然只会耗费钱财,却得不到什么经验教训。
曾经有一个孩子要搞发明创造,父亲鼓励他,要他多动手,多动脑。他把家里的自行车拆了,装上之后,却无法前进,又把家里的钟表拆了,装上之后,多了两个零件,不知道应该装在哪里,当然,钟表无法正常走动了。他还要把家里的电冰箱拆掉,这次他父亲不敢等闲视之了,赶忙拦在了前头,不让他拆了,倒不是怀疑他能不能装上,而是怀疑他的技术能力,别弄得装上之后多出两个零件,或者少了几个零件,弄得电冰箱无法正常运转。
自己搞维修可以省钱,家里东西坏了,直接维修就行了,花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只是,学维修需要到专门的学校或培训班学习,跟着老师学习,没必要自己摸索。但是,一些人因为时间关系或者不愿花钱的原因,喜欢自己琢磨,没有钱买配件,就琢磨家里的东西。拆散了,装上,还要看一些网上的技术资料,就能学会不少技术。可以说,现在自学维修完全可行。互联网已经普及,上面很多维修的图纸、电子书和视频讲解都可以免费提供给人们。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免费的资料也不少,完全可以满足刚入门的人。学维修的人不能只是闷头琢磨,需要结合内求法和外求法,既要敢于动手做实验,又要依据一些技术资料来动手,以免胡乱折腾,损坏东西,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大部分自学维修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学习成本,只是认为借助网上或者书本上的技术资料学习就行了,自己动手实践,可以最大限度节约成本。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修坏了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没有考虑治聋致哑的结果,就会出现很多成本增大的问题。曾经有人修电脑主板,本来主板能够显示影像,在维修之后,反倒不能显示了,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即便查阅很多资料,也是云里雾里,并不能学到真正的维修技术,反倒损坏了一块主板。倘若他有着积极进取的决心,也有付出成本的努力,就会继续学习下去,购买坏的主板继续搞维修,直到攻克技术难题。还有人喜欢琢磨手机,手机需要换电池了,自己打开手机后盖,换了电池,成本不高。但要是手机换屏幕了,自己再去换,就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主要是买了手机屏之后,换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压坏了新买的屏幕,也就让几百块钱打了水漂。还有用万用表量电流的,因为操作不当而烧坏了表,自己维修万用表,耗费很多时间,也不一定能修好。
自己搞维修实验面临一些难题,资料过少,舍不得买,即便买,也不一定能买到自己需要到。老师匮乏,没有合适的老师教,主要还是自学维修的人不愿意掏学费,只是把实验中损坏的那些东西的价值当成了学费,却还是觉得可惜。毕竟,手头资料少,技术水平不高,可供实验的器材、原材料也少得可怜,只是拆装家里的电气,最终会付出巨大的实验成本。况且,网上的一些技术资料需要人们掏钱购买,并不公开共享,也就让很多人知难而退了。
自己做维修实验失败之后,付出一定的成本,很容易被别人看了笑话。但自己实验的人一定要坚定信心,学习下去,会获得技术的提升,甚至每一次实验失败都会获得技术的提升,而不是知难而退,更不是被人说笑之后,就自惭形秽,不敢动手了。要想真的学习实验,就要搞得专业一些,跟着网上的老师学,自己买资料学,还要和同行交流,主要还是能负担学习成本,负担失败的成本,而不是盲目自学,以至于修坏了东西,被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