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
重庆科技小记者走进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进行“小小古生物研究员”研学活动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以古鱼化石研究为主线,从古鱼“奇奇”的故事引入,旨在让孩子们了解奇迹秀山鱼的生理结构,及该结构在生物进化历程中的意义,揭示“从鱼到人”这一科学实证,学习奇迹秀山鱼同时期的生物形态和特征,推测其在古海洋的生存环境,理解环境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通过聆听科学家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培养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你们知道,人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吗?”在科普知识小课堂“你好!奇奇”上,古鱼“奇奇”以一个提问展开了今天的研学之旅。“猿人!”“从鱼演化来的。”“脊椎动物。”小“研究员”们纷纷举手回答问题,现场氛围热烈。
活动现场
“我是奇迹秀山鱼——奇奇,我是最古老的盾皮鱼,我有颌,我是世界的第一张脸。”自我介绍后,“奇奇”带着小“研究员”们参观了自己的家——4.36亿年前的海底世界,并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朋友:灵动土家鱼——嘉嘉、蠕纹沈氏棘鱼——吉吉,和凶猛的捕食者——米氏海蝎。“我是软骨鱼,是鲨鱼的祖先,喜欢吃浮游生物和海藻,更喜欢吃叶虾。”吉吉自我介绍道。游戏互动环节,孩子们随机抽取上述古生物的身份卡,通过肢体比划所抽身份卡中古生物的特点,其他孩子们则根据比划动作猜测抽到的身份卡是哪一个古生物。随后,小“研究员”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了古生物生态缸,复原了志留纪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大家知道化石是什么吗?形成化石的基本条件又是什么呢?”导员提问道。下午,小“研究员”们参观了重大地质事件与资源环境效应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建设,是重庆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我们会先选出适合研究的优质化石进行编号,再进行修理。”在古生物陈列室,古生物研究员一边向小“研究员”们介绍化石,一边简述了自己的工作日常。而后,小“研究员”们在古生物研究员的指导下,认识了化石清理修复基本工具,学习体验了清理、修复、观察化石样本的全过程,并像古生物研究员一样观察、记录、描述自己的化石样本。
沙坪坝区树人博文小学校五年级六班的科技小记者郑希妍第一次参加研学活动,她兴奋地举着自己制作的古生物生态缸说道:“科学太有意思了!我知道了人是从鱼演化而来的,还认识了‘奇奇’‘吉吉’‘嘉嘉’三个新朋友,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我还拥有了自己的化石,下期活动我还要继续参加!”
据悉,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主要从事页岩气、地质灾害、地质遗迹、生态修复、矿产资源、分析检测等领域的科研技术和科普工作,于2023年获批自然资源部国家科普基地。下一步,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及重庆地质学会将继续打造和完善科普教室、科普实验室,持续推出科普研学创新活动,推进全院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塑造地学科普品牌,为重庆科学普及事业作出贡献。
文字:曾露娇
摄影:陈伟
编辑:王曦
审核: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