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重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创始人
2024-04-23 04:21:59
0

原标题:扎根重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拥有95年办学历史的重庆大学

重庆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效果图

核心提示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

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不言而喻。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到“416”科技创新布局,一系列目标任务,都指向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现代化新重庆的新质生产力。

高校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重庆大学始终秉承1936年第二任校长胡庶华先生谱写的校歌里提出的“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以“扎根巴渝大地、服务重庆发展”为己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引领作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紧紧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全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持续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水平人才加快涌现,全面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为重庆乃至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科研成果支撑和高素质创新人才支撑,奋力谱写“百年新重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向新而攀

优化学科专业“深度匹配”发展所需

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建设新医科的大背景下,许多高端专业人才的“输出终端”都与生命科学领域有着密切关联。

民之所需,行之所至。为更好满足人民生命健康需求,2018年6月,重庆大学恢复成立医学院并组建医学部,高起点建设医学学科,新增附属人民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三峡医院等8家附属医院,在为重庆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中按下学科建设快进键。2022年获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在肿瘤学、神经生物学、急救与创伤医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迎接新质生产力给学科专业布局带来的新挑战,高校应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强化自身特色优势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培养层次、规模结构,建设国家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适应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以谋长远、重内涵、强质量为指针,重庆大学以“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推动交叉”为学科建设总体思路。以所长服务所需,以行动回应所盼,学校凝练出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能零碳等“人工智能+”学科方向,通过布局新能源及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和量子材料与器件、跨尺度多孔材料、先进电能源化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平台,着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各学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瞄准“服务大局”,原始创新研究蓄势待发。

重庆大学于2020年启动“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2021年获批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南理论物理中心,2022年获批成立重庆量子物理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围绕物质深层次结构、凝聚态物理、纳米前沿、物态调控等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前瞻性和引领性基础研究。2023年2月,重庆大学数学研究中心开始实体化运行,汇聚了一批国家级人才,聚焦国际数学基础前沿研究。

迈向“世界一流”,优势学科实力稳步提升。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重庆大学机械、电气、土木等学科始终保持强大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凸显。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例,积极面向三峡库区安全、新能源建设等重大需求,聚焦高性能结构体系、桥梁与山区路基路面工程、特殊岩土力学与山区岩土工程、工程动力灾变与安全防控、智能建造与运维等六大领域开展创新研究,为纵深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分类推进学科优化调整,打造一流学科高峰,持续推进传统工科现代化改造。重庆大学学科建设成效突出,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持续提升: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另有材料科学和化学2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12个学科进入前百分之一。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前50,学校工科水平整体进入世界一流。

向新求变

强化科技攻关以服务地方为“聚焦点”

依山而建,跨江而立,重庆各种供给管道纵横交错、纷繁复杂,主要依托人工巡检难度极高,重庆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高相干窄线宽激光器”科技成果助力超精密智能感知。

巫山脆李不仅是“中华名果”,更是当地民众致富增收的“金果果”。然而,采摘后的脆李保鲜期只有4—5天,重庆大学科研团队主动为其提供了无偿科技服务——自主设计研制的空气放电自由基果蔬保鲜系统,让脆李的保鲜时间提升到14天。

服务城市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重庆大学不仅有暖人心的生动案例,更有沉甸甸的科技含量。去年7月,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100项成果获奖中,重庆大学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8项,占全市一等奖数量的40%,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为重庆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支撑国家战略,首先要找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聚焦点。”在扎根重庆办好世界一流高校的征程中,学校充分发挥大学学科、人才、科研等综合优势,持续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去年底,由重庆大学牵头的重庆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预研项目主体结构正式封顶,标志着该项目有了阶段性进展。学校其他平台建设亦如火如荼,高起点建设嘉陵江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等,大力支持重庆大学数学中心等建设,推动国家重大任务接续布局、高端创新平台集群成势。推进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新增非线性分析数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个教育部创新平台,提速量子物质、未来芯片等高端公共实验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学科公共平台综合服务能力。

科研平台加速建设同时,主动服务姿态也更加积极。

据悉,重庆大学牵头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与重庆相关区县协同打造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等。依托相关优势学科,与重庆璧山、铜梁、綦江,四川遂宁、德阳、广安等地区的重点企业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平台22个,有效支撑成渝地区锂电、齿轮、储能、健康等产业升级。

破解成果转化难题,重庆大学大力实施“头部企业”工程,与国家电网、中建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体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依托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等,组建技术转移研究院,打造从培育、孵化到产业化全链条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近两年,全校转化科技成果150余项,转化金额达2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超10亿元。以先进制造领域为例,光电学院教授团队技术成果通过转化应用于企业,带动数千万社会融资,企业估值超5亿元,推动芯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大平台、承担大任务、作出大贡献。重庆大学切实担当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努力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作出一流大学应有的积极贡献。

向新育才

高质量人才供给为新质生产力“强内力”

从建校第一天起,重庆大学就把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培养人才、汇聚人才作为学校最核心的职能,以培养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己任,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以杰出校友任正非为代表的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

无论哪个时代,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新时代新征程,重庆大学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2023年,重庆大学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作为学校又一个国家级重大教学科研基地,为培养国家急需的储能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储能技术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重大力量”。

2022年8月,重庆大学作为西南地区唯一高校(首批10所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近2年,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披星戴月步履不停,依托学校与企业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资源,建造车联网、先进机器人、储能技术等8个主题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累计招收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13个方向的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411人,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校企联合攻关”的良好局面,让“样板间”走向“示范间”。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庆大学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成立弘深书院、彭桓武书院、博雅书院,深入实施强基计划、拔尖计划,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探索长周期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创建“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多元设计、个性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被誉为我国新工科教育的“重大经验”,推动人才要素真正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力。2023年,学校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在人才引育上,重庆大学坚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原则,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氛围,构建起四层次七类别人才引育双塔。

着眼服务国家战略,对标新重庆建设需要,重庆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瞄准“卡脖子”等关键和前沿领域,突出“高精尖缺”,依托国家重大人才项目、“渝跃行动”、新重庆引才计划,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023年,刘汉龙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年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52人。

顶尖人才领衔组建团队,打造世界级研发中心;杰出人才积极作为,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青年人才表现踊跃,在科研一线挑大梁当主角。学校人才事业蓬勃发展的环境氛围愈发浓烈。

在人才输送上,学校与市经信委、市教委、市人社局等各级各部门一起,积极开展“满天星”软件人才招聘、“百万英才兴重庆”等活动,促进毕业生留渝就业。学校每年近40%毕业生扎根重庆,近5年共1.7万余名本硕博毕业生留渝干事创业,为山城的经济繁荣贡献着重大人的热情、智慧和才华。

嘉陵江畔红岩巍峨正气连日月,复兴路上壮志激荡雄心满山河。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重庆大学建校95周年。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呼唤新担当,重庆大学将进一步增强“国家队”意识,勇担“国家队”使命,聚焦“双一流”建设,同心同德、踔厉奋发,以“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的生动实践,奋力绘就“百年新重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行动画像>>>

◉与重庆市共建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领域“本—硕—博”贯通培养新范式。

◉持续提速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全面启动嘉陵江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等建设。

◉面向科技前沿,前瞻性布局量子材料与器件、先进电能源化学、生物建造、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以及量子物质、未来芯片、智能与网联超算等高端公共实验平台。

◉实施“战略研究与重大任务”专项行动,提升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的综合能力。

◉持续探索“学校—市场”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冯超 图片由重庆大学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小米取得终端设备专利,提高终端... 金融界2025年7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终端设...
言短意长|我被公共场合短视频声... 在公共场合看报纸和刷短视频有区别吗? 这里面的区别大了:看报纸基本上没啥“负外部性”,但是拿着手机刷...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7月15日凌晨,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
永州冷水滩:迎峰度夏 电力使出...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王庚娣)随着夏季气温持续攀升,电网负荷不断加大,为确保供电安全稳定,国网冷水滩区...
H20“恢复销售”或仅售库存 ... 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7月15日讯(记者 付静 王碧微)今年4月起受到出口限制的H20芯片有望恢复在中...
北京市怀柔区实现人工智能健康检...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记者从怀柔区获悉,近日,该区12家医疗机构完成23台多模态智能检测仪和AI智能...
宇树科技王兴兴:人形机器将迎爆... 7月15日消息,据财联社报道,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发表主题演讲时明确提出:人形机器人...
宝安黄金海岸线,崛起“具身智能... 最近一个月 多个具身智能项目在深圳西部落子 2025-06-10 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落...
从“青猫神曲”到“躺平搭子”:... 全新方式,对抗疯狂世界 最近在网上冲浪,刷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现在躺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送货量”创新高、鲜桃首次上天... 5时34分,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在晨曦中成功发射,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
桂阳大为选矿取得选矿用浮选装置... 金融界2025年7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桂阳大为选矿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选矿用...
英伟达H20解除禁售!那么RT... 目前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已确认将于7月16日出席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链博会开幕式,并...
青报集团“青报安和”医疗器械品... 7月15日,由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老年生活报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医疗器械品牌“青报安和”正式亮相,同步发布...
黄仁勋: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 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今天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时宣布两个重要进展: 美国已批准H2...
小红书总部所在地放大招!上海黄... 界面新闻记者 |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7月15日,正式推出,明确在杨浦、黄浦两区打造...
时空竟然是幻觉?来听诺奖得主的... 21tech·科普系列 时间、空间竟然是幻觉?万有引力那么弱,为什么我们最先察觉到它,而感受不到更强...
天舟九号对接空间站,成功送达麻... IT之家 7 月 15 日消息,北京时间 2025 年 7 月 15 日 5 时 34 分,搭载天舟...
看创新如何“链”动全球   一粒盐如何变身新能源电池?一朵棉花如何成为日用消费品?在即将拉开帷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
Windsurf收购大战迎来结... 一场围绕 AI 编程工具初创公司 Windsurf 的收购大战在 72 小时内迎来戏剧性结局。7 月...
量子力学史中的女性高光时刻 当现代量子力学在1920年代中期初具雏形时,这一新领域在德语中常被称“Knabenphysik”(男...